#曾国藩#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四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从广西大规模挥师北上的时候,咸丰皇帝终于坐不住了。他终于明白,这可不是一般的“匪患”,而是要抢夺他的江山了。

可是,朝廷的兵营十分腐朽,面对强大的太平军,根本不堪一击。更让咸丰皇帝惊慌失措的是,朝廷的银库十分空虚,即使想招兵买马,也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咸丰皇帝希望通过民间的武装力量,抵御太平军,至少阻挡其北上的步伐。为此,咸丰皇帝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就任命了43位团练大臣。这些人是退休或丁忧在家的前大臣,在地方上有一定影响力。

曾国藩就是这43位团练大臣中的其中一位。丁忧在家的曾国藩,和其他接到命令的团练大臣不同,他是先拒绝后接受。

曾国藩为何要这样做呢?这就是曾国藩的智慧之处,他是为了创建一支彪悍的湘军队伍。机会是公平的,平庸的人会错过机会,智慧的人会创造机会。曾国藩无疑是众多团练大臣中,最智慧的一个人。

按照清朝对军队的管理,团练大臣其实不是一个好差事。因为这仅仅是一个称号,朝廷既不给粮饷,也不给兵丁,而且还规定,团练不能代替绿营,也不能走出各自的地域作战,只有在自己的地盘有事的时候,他们才是兵,没有事的时候,他们就各忙各的民兵。

借助民间武装力量,对付土匪,保一方平安,其历史非常悠久,唐朝时期,还专门设有团练使一职。

曾国藩拒绝,除了因为在家守孝的原因外,更是为了试探咸丰皇帝的态度。咸丰皇帝是一个多疑善变,少谋寡断的人,因此,曾国藩并不清楚咸丰皇帝的这项政策能持续多久。

但从各地和太平军对抗的团练队伍来看,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收效甚微,因为团练队伍的规模都比较小,而且不能离开自己的区域,这就给了太平军很多便利,即:能打得过的时候就打,打不过的时候就离开。

朝廷将消灭太平军作为头等大事后,曾国藩立即敏锐地发现,咸丰皇帝惧怕团练队伍壮大,形成新的威胁朝廷安全的想法要改变了。那就是先消灭太平军再说。

咸丰皇帝的这种安排,就给了团练一个发展的机会,那就是如果太平军不能在短期内消灭,那么,团练将一直存在。可朝廷的军队在不能消灭太平军的情况下,如果有一支新的武装力量能和太平军对抗的话,那么,朝廷会不重视吗?

在彻底得知咸丰皇帝对待团练的发展思路后,曾国藩这才接受咸丰皇帝的任免,出任湖南团练大臣一职。

由于团练大臣在地方上没有职权,根本无法指挥地方官员,筹粮筹饷受到限制,很多团练大臣就成了虚职,也仅仅是敷衍朝廷,而曾国藩却一心要组建属于自己的湘军,因此,走上了和其他团练大臣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首先,他不折不扣地执行咸丰皇帝的圣旨,即“帮助巡抚衙门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

曾国藩对搜查土匪,并不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把地方团练武装力量召集在一起,开始大规模地搜查土匪,对造言惑众者、屡教不改者、逃兵、匪徒等,一律格杀勿论,也就是说,曾国藩不仅搜查土匪,对地方上的治安也管理起来了。

由于剿匪有力,曾国藩得到咸丰皇帝的支持,并要他务必将土匪除尽。

得到咸丰皇帝认可的曾国藩,立即开始实施下一步,即要咸丰皇帝给他招兵买马的权限。

曾国藩的理由很充分,认为太平军不同于一般的土匪,他们是正规军,而且组织严密,因此,对待这样的敌人,就必须要相应地有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

为此,曾国藩试探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那就是在长沙训练一个“大团”,日益操练,太平军来湖南的时候,可以抵抗,太平军逃出湖南后,可以出省追击。

咸丰皇帝虽然和朝中大臣对曾国藩这个建议表示怀疑,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给予曾国藩权限,让他招兵买马,训练新的军队了。

乱世出英雄,曾国藩就在这样的乱世中,抓住了咸丰皇帝害怕失去江山的心理,让他给自己赐予了一把“尚方宝剑”,才让他从众多团练大臣中脱颖而出,成为赫赫有名的湘军统帅。

机会其实是公平的,咸丰皇帝任命了如此多的团练大臣,而仅仅只有曾国藩一人抓住,他靠得是什么呢?考得就是自己的智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