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四月,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從廣西大規模揮師北上的時候,咸豐皇帝終於坐不住了。他終於明白,這可不是一般的“匪患”,而是要搶奪他的江山了。

可是,朝廷的兵營十分腐朽,面對強大的太平軍,根本不堪一擊。更讓咸豐皇帝驚慌失措的是,朝廷的銀庫十分空虛,即使想招兵買馬,也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咸豐皇帝希望通過民間的武裝力量,抵禦太平軍,至少阻擋其北上的步伐。爲此,咸豐皇帝在短短几個月時間裏,就任命了43位團練大臣。這些人是退休或丁憂在家的前大臣,在地方上有一定影響力。

曾國藩就是這43位團練大臣中的其中一位。丁憂在家的曾國藩,和其他接到命令的團練大臣不同,他是先拒絕後接受。

曾國藩爲何要這樣做呢?這就是曾國藩的智慧之處,他是爲了創建一支彪悍的湘軍隊伍。機會是公平的,平庸的人會錯過機會,智慧的人會創造機會。曾國藩無疑是衆多團練大臣中,最智慧的一個人。

按照清朝對軍隊的管理,團練大臣其實不是一個好差事。因爲這僅僅是一個稱號,朝廷既不給糧餉,也不給兵丁,而且還規定,團練不能代替綠營,也不能走出各自的地域作戰,只有在自己的地盤有事的時候,他們纔是兵,沒有事的時候,他們就各忙各的民兵。

藉助民間武裝力量,對付土匪,保一方平安,其歷史非常悠久,唐朝時期,還專門設有團練使一職。

曾國藩拒絕,除了因爲在家守孝的原因外,更是爲了試探咸豐皇帝的態度。咸豐皇帝是一個多疑善變,少謀寡斷的人,因此,曾國藩並不清楚咸豐皇帝的這項政策能持續多久。

但從各地和太平軍對抗的團練隊伍來看,雖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收效甚微,因爲團練隊伍的規模都比較小,而且不能離開自己的區域,這就給了太平軍很多便利,即:能打得過的時候就打,打不過的時候就離開。

朝廷將消滅太平軍作爲頭等大事後,曾國藩立即敏銳地發現,咸豐皇帝懼怕團練隊伍壯大,形成新的威脅朝廷安全的想法要改變了。那就是先消滅太平軍再說。

咸豐皇帝的這種安排,就給了團練一個發展的機會,那就是如果太平軍不能在短期內消滅,那麼,團練將一直存在。可朝廷的軍隊在不能消滅太平軍的情況下,如果有一支新的武裝力量能和太平軍對抗的話,那麼,朝廷會不重視嗎?

在徹底得知咸豐皇帝對待團練的發展思路後,曾國藩這才接受咸豐皇帝的任免,出任湖南團練大臣一職。

由於團練大臣在地方上沒有職權,根本無法指揮地方官員,籌糧籌餉受到限制,很多團練大臣就成了虛職,也僅僅是敷衍朝廷,而曾國藩卻一心要組建屬於自己的湘軍,因此,走上了和其他團練大臣不一樣的發展道路。

首先,他不折不扣地執行咸豐皇帝的聖旨,即“幫助巡撫衙門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

曾國藩對搜查土匪,並不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是把地方團練武裝力量召集在一起,開始大規模地搜查土匪,對造言惑衆者、屢教不改者、逃兵、匪徒等,一律格殺勿論,也就是說,曾國藩不僅搜查土匪,對地方上的治安也管理起來了。

由於剿匪有力,曾國藩得到咸豐皇帝的支持,並要他務必將土匪除盡。

得到咸豐皇帝認可的曾國藩,立即開始實施下一步,即要咸豐皇帝給他招兵買馬的權限。

曾國藩的理由很充分,認爲太平軍不同於一般的土匪,他們是正規軍,而且組織嚴密,因此,對待這樣的敵人,就必須要相應地有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軍隊。

爲此,曾國藩試探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張,那就是在長沙訓練一個“大團”,日益操練,太平軍來湖南的時候,可以抵抗,太平軍逃出湖南後,可以出省追擊。

咸豐皇帝雖然和朝中大臣對曾國藩這個建議表示懷疑,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好給予曾國藩權限,讓他招兵買馬,訓練新的軍隊了。

亂世出英雄,曾國藩就在這樣的亂世中,抓住了咸豐皇帝害怕失去江山的心理,讓他給自己賜予了一把“尚方寶劍”,才讓他從衆多團練大臣中脫穎而出,成爲赫赫有名的湘軍統帥。

機會其實是公平的,咸豐皇帝任命瞭如此多的團練大臣,而僅僅只有曾國藩一人抓住,他靠得是什麼呢?考得就是自己的智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