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獨立,但永遠寄希望於他人。

他們既相信世間有至真至純的愛存在,又不相信任何人的示好;

他們既知道自己不應該依賴他人,又無法避免在每一段親密關係中淪爲對方的粘人糖;

他們既善良無比,聖母玻璃心,又容易把身邊每一個不熟悉的人當成假想敵。

他們是一個無比矛盾的羣體。

以下這些體驗,在缺乏安全感羣體的靈魂中,每天都在週而復始地發生着:

1、內心深處會對愛情抱有崇高幻想:

他可能被感情傷害過很多次,但內心深處仍覺得自己沒遇到正確的人。抱着這樣的期望,對任何進入到她生命中的人,都要求極高

因爲他總覺得,對方說不定就是那個生命中的Mr.right。所以,必須以這樣的框架去對應他,以這樣的地位去認真對待他。

2、對身邊的一切保持懷疑,哪怕是既定事實:

他會覺得,一個人並不像自己表現出來的那樣簡單,一件事眼睜睜看到的狀態並不是最終結果,任何已經被“定義”事物,都值得被深入挖掘。

所以,他們總是患得患失,時刻警惕,在幸福來臨的時候,也在計算着幸福什麼時候會溜走。

3、頭腦很清醒,但行爲很傻:

比如,他們總是比誰都不相信“愛情”,但在愛情來臨的時候,又比誰都陷得更深

儘管如此,可能同時頭腦依然清醒:“我知道我這樣做不對,我知道自己過火了,但就是控制不住。”

4、即便身處完美戀愛,也隨時準備離開:

缺乏安全感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他們會爲最壞的結果做準備。

時刻提醒自己:眼前的快樂只是暫時,早晚會平淡甚至傷害,所以千萬不要相信,甚至不要記得。

所以,你很少看到他們大肆張揚自己的戀愛對象,戀愛軼事,甚至很少看到他們跟伴侶建立足夠的生活連接。本質上都是因爲,他們壓根不能放心地將自己和對方歸爲一類。

5、會看臉色,能第一時間察覺到他人的情緒變化:

共情能力很強,無論他人做出怎樣違背世俗的行爲,他都能很快地找到合理的角度爲自己進行解釋。

比如,殺人犯在世人眼中十惡不赦——但其實在共情能力極高的缺乏安全感羣體眼中,殺人犯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理解。

6、怕麻煩別人:

所以很少求助他人,更遑論從他人手裏獲取什麼好處。可能就算連自己的親男友親女友,他都不會欣然接受他們的禮物。本質上,是怕他人對自己產生不滿,最終對關係造成影響。哪怕對方完全心甘情願,他也會擔心,對眼前看似的“安全”,沒有任何信任感

7、自卑:

非常自卑,但可能只有他自己纔敢正視這個弱點,平時表現出來的就兩個字:高冷

對於任何超出自己掌控範圍之內的事,都無比抗拒。對於那些遠高於自己能力的東西,你看不出他表現的野心,也沒有年輕人躍躍欲試的好奇心。

不敢走進奢侈品店,哪怕他買得起;不敢詢問一個沒見過的牌子,哪怕沒人嘲笑他。

這種膽怯,多數來源於幼年的物質缺乏和精神打壓。即便成年後,物質充裕,沒人打壓,但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和應激反應還是改不了。

8、敏感多疑:

在越在乎的關係中,越是表現得無比極端。細枝末節就能引起他內心的驚濤駭浪,揪着一點風吹草動就翻來覆去的折磨自己折磨你。

9、情緒極端:

具體表現在:前一秒覺得你是宇宙第一好,兩人吵了架之後,就能恨你恨得寧可老死不相往來。

這其實也是理由充分的:在缺乏安全感羣體的認知中,本就對自己在關係中的地位始終保持懷疑。平時相安無事還好,一旦有分歧,他就會馬上印證自己一直以來的懷疑,然後恍然頓悟:“原來你真的不在乎我,我一直想得都沒錯,我真傻”。

他很容易對一件小事而衍生出來的結果感到絕望。

10、無法接受自己不好的一面,誇張化缺點帶來的影響:

正常人都會有優缺點,這是人之常情。

但在缺乏安全感的人眼中,自己的“缺點”即罪惡,必然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如果他們在乎你,同時也就註定了一件事:他們會過度高要求自己,所以呆在你身邊,他會非常累

他要求自己面面俱到,事事完美,生怕暴露了一點人性的缺點就會對關係產生影響

真正缺乏安全感的人,會把自己置於一個死角中:

自己內心的恐懼會令自己身心俱疲,但他人的安慰又毫不奏效。

換言之,他們完全沉浸在自我幻想的世界中。說他們是懷疑主義者,他們卻完全相信自己的推斷。

所以,他們很難在一段關係中安然長久。畢竟,他們總是在不斷給自己下警告,下通牒,用無比悲觀的解釋去自我貶低。

他們會累,會想逃走,於是就形成一種“我很愛你,但我必須離開你”的糾結決定。

但從客觀角度來說,他們一點都不差。甚至在對事物的清醒程度和判斷力上,遠高於常人。

他們缺乏的,只是一點點的自我偏愛而已。

不相信美好會落在自己頭上,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掉眼前的難題,不相信對方口中的愛情貨真價實,不相信陌生人也能對自己友好善意。

於是,他們會加倍努力地維持關係,加倍緊張地自我要求,又加倍過激地對待細節

其實挺令人心疼的。

我是深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書籍《非暴力溝通 · 兩性篇》譯者,大連市心理協會會員,34歲,已婚已育,願意分享我的態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