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许多农村大学生,在毕业后混得不好?

不管从经济文化,还是教育背景来看,农村孩子都和城市孩子差距明显。面对同样一件事情或者境况,比如升学失败、面试被淘汰,或是同事朋友善意的玩笑,城市孩子虽然心里难过别扭,却因为机会众多,很少会直接、显露地表现在脸上。

而农村大学生的表现就会完全不同,出于家庭境况和生活条件的制约,许多农村孩子的内心深处就潜藏着些许的自卑、怯懦和偏激,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不顺心,很容易就会钻进“牛角尖”,伴随着长时间的紧张、焦虑和折磨。

许多农村大学生进入职场生活以后混得不好,往往是因为为人处世不够成熟、圆滑和老道,这一方面是因为从小到大接受的家庭教育比较狭隘和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学生承担了许多家务和农活,在村子和学校里和同龄人沟通玩耍,却唯独缺少参加培训班发展素质教育的机会。

当然,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素质教育就像是天边漂浮的彩色气球,看起来鲜亮好看,却摸不到。虽然社会舆论对于教育模式有很多争议,对“应试教育”也在不断批判和诟病,我们依然应该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应试教育”是普适教育,费用门槛低,大多数学生都能享受。但是和“音体美”课程紧密相连的素质教育,想要浅尝辄止地学习很便捷,本身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有各种课程配备,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接受更深层次的专业级训练,那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给孩子报名专业的培训班。

对于家境极端贫苦的“寒门学子”来说,素质教育,就像是横在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之间的天然壁垒,想要努力,却没有条件。

与其做着不可能实现的梦,不如趁早醒来做自己该做的事。

或许生活就是如此,并不是你在一个想要学习上进的年龄和心态下,你就有条件去勤学苦读。农村学生,尤其是女孩,父母和家庭能够倾尽所有地支持孩子读书学习,完成“义务教育”然后读高中、上大学,就已经是天大的幸运。

又哪里谈得上素质教育呢?

综合来看,在就业、养老和教育三种压力逼迫下,农村大学生必须尽快和尽力做出“改变”,才有可能在生活中激流勇进,甚至“逆袭”人生,留在大城市中成家立业。

一是形象。

农村生活的孩子,会带出来很多“原生态”的习惯和观念,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些生活方式绝对不好,但的确在大城市里工作生活,农村孩子有些言行举止,会显得比较“扎眼”和突出。而在以“平庸为美”的中国文化里,作为普通人应该努力去顺应、适应和习惯城市生活环境,而不是让周围的同学、朋友和同事去迁就、体谅和接受你,这是农村大学生想要更加顺利地求职就业,需要认真考虑和贯彻实施的改变。

二是学习。

一个人的衣着整洁、言行开朗,别人会比较容易接受你。而如果想要在学业、事业和生活中有所成就建树,农村大学生还需要省钱和攒钱,集中力量,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投资自己、提升自我。

读书学习,是受益终身的能力。

农村大学生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如何暗示、激励和鼓舞自己,顺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提高自我形象、知识和技能,改善情商、应变和沟通能力,是那些“心怀梦想”的农村大学生,必须熟悉、理解和领悟的课程。

加油吧,从贫穷和苦难中走出的“寒门学子”!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