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陳慶之領兵護送北魏宗室元顥返國登基以來,麾下一支孤軍滌盪中原,城不論大小,敵不問寡衆,旌旗所至,攻必取戰必勝,莫能稍阻其鋒芒。滎陽之戰,陳慶之以過人的勇氣和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能,僅憑七千梁兵力克魏軍三十萬,即而魏帝北逃,包括國都洛陽在內的無數城池望風歸降。只因陳慶之所部戰袍皆爲白色,於是一句民謠在洛陽等地盛傳開來: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滎陽城下的慘敗給北魏實際統治者爾朱榮敲響了警鐘,他無法理解,統帥三十萬大軍的元天穆決非庸才,爲何會敗給陳慶之的七千弱旅,不過他已經沒有時間再考慮這些了,因爲北魏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再輸下去,恐怕就沒有以後了。爲了挽回當前慘不忍睹的局面,爾朱榮押上了最後的家當,三十萬大軍加上北魏皇帝元子攸,以及自己這個當時北中國最厲害的軍事統帥。

作爲一代梟雄,爾朱榮還是有兩下子的,他曾經以七千人馬剿滅了葛榮的數十萬叛軍,他也不能沒有兩下子,否則也爬不到如今的地位。

面對爾朱榮這個北方最大的BOSS,陳慶之似乎拿出了些許敬意,他並沒有選擇以逸待勞,而是主動渡過黃河在中郎城下迎戰魏軍。這是一場兵力對比過於懸殊的戰鬥,不出意外的話,戰鬥將在極短的時間內結束。

陳慶之是南朝最優秀的將領不假,但爾朱榮的軍事能力也不容小覷,何況隨同出征的還有爾朱世隆、元天穆、爾朱兆、高歡等北朝名將,陳慶之再想重演滎陽城下的奇蹟,誓比登天。令人無語的是,有些時候天也是可以登得,因爲奇蹟會在一個人身上反覆上演。

這場實力懸殊的戰鬥總共持續了三天,陳慶之的軍事奇蹟仍在延續,在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之後,爾朱榮決定撤兵,其原因有二:首先,爾朱榮是聰明人,不想拿幾十萬大軍給陳慶之墊馬蹄子;其次,雖然爾朱榮打不過陳慶之,但他已經想到了出奇制勝的方法。

在穩定了一下軍心之後,爾朱榮的大軍偷渡黃河,突襲在洛陽稱帝的元顥。這是一次奇葩的避實擊虛,爾朱榮不敢和陳慶之的七千梁軍對陣,卻轉攻元顥的十萬重兵,最後竟輕鬆取勝,如此一來陳慶之兵團也就失去了保護的目標。

元顥覆滅後,陳慶之被迫撤兵,部隊渡河時突遇山洪暴發,只有陳慶之本人倖免於難,後來輾轉返回南梁。

此次北伐,陳慶之所部七千人先後對陣北魏軍隊七十餘萬,大戰四十七,攻城三十二,未嘗一敗,堪稱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奇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