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意識的本源:我們的世界究竟是確定的,還是不確定的?【下】。根據讀者要求,長篇文章分段發。此篇爲《意識的本源》下篇。思考到最後,對於我們而言,是幸運的。因爲人的意識本身代表了逆熵!讀完此文之後,你不會再對生存意義產生任何懷疑了。

總結,通常認爲我們的意識來源於大腦,大腦是物質的,物質的構成就是基本粒子,而基本粒子具有量子力學的種種現象,無論是電活動還是化學反應,都具備量子力學的特徵。而意識的特徵很符合量子世界的現象,所以不得不讓人聯想到量子力學和意識的關係!把意識【觀測】放到量子力學中去作爲因素解釋量子力學的詭異,似乎就解決了量子力學所處的尷尬境地。

其實有一個簡單的大問題,回答這個問題對於我們來說很重要。那就是愛因斯坦和玻爾的EPR論戰,到底誰會贏。這個大問題就是:我們的世界究竟是確定的,還是不確定的?

兩種答案會把人的命運引向兩個不同的方向。假如世界是確定的,那麼人生就會陷入命運論,就好像一切都是命中註定;假如世界是不確定的,那麼人生就是沒有意義的。其實無論世界是確定的,還是不確定的,都要避免這種一刀切的論斷。這隻能說明你理解的片面了。爲什麼這樣思考是片面,你先自我思考一下。

如果你讀了我的《見微知著》一書,你應該知道我的觀點了。我是相信世界是確定的,不是說不清楚的。儘管有哥德爾定理這樣的定理,告訴我們有時候沒有真和僞。但從另一個側面說,有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這樣的定理,本身就是一種“確定”,就是它確定地告訴了我們這個事實。

我讀過這樣一個故事,愛因斯坦曾接受記者採訪,記者問他:“您對神的存在有什麼看法?”愛因斯坦剛送走一位朋友,看着桌上的糖果、餅乾、咖啡,對記者說:“你知道嗎,這些糖果、咖啡、餅乾放在這裏,是誰放的嗎?” 記者回答:“當然是閣下。”愛因斯坦說:“小到咖啡,還要一種力量安排,請想想這麼大的宇宙,這麼大的星球空間,有多少星球按照某一規律運行,此種安排運行的力量難道不值得思考嗎?”

所以愛因斯坦相信量子力學的詭異和不確定性一定有原因的,找到原因就能有答案。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認爲世界是可以認識的,那麼他的觀點其實就是世界是確定的,不是虛無縹緲不可認識。

當你真的去認真瞭解過我們自己,瞭解過周圍的環境,瞭解過地球以及地球之外的東西,你也一定會有疑惑,覺得我們這個地球不真實,就好像有人調控過一樣。

我隨便舉一些例子,你好好體會。海豚是很聰明的,會愛上一個人,會自殺。你如果感興趣去了解一隻叫peter的海豚,去了解這隻海豚和女實驗員的故事。除了海豚,還有一些很普通的魚類也讓我震驚。很多人說魚只有7秒的記憶,我不知道這個是怎麼得出來的,肯定是謬誤。在BBC紀錄片《自然大事件》中,專門有一集是關於北美洲西海岸最重要最著名的生態現象——鮭魚洄游。每年秋季,這些“地球上最偉大的旅行家”,超過五億條北美太平洋鮭魚(紅鮭Sockeye,粉紅鮭Pink,狗鮭Chum,銀鮭Coho和最常見的國王鮭Chinook(King Salmon),將離開海洋,展開五千公里的返鄉旅程,回到出生地的淡水河流中產卵。這是一場沒有歸途的生死之旅,鮭魚們逆流而上深入內陸,不但提供食物餵飽沿途數百萬動物,也爲地球上最豐饒的棲息地帶來生命。

各位讀了上面的內容,你作何感想?小小的鮭魚,出生於淡水河,卻能適應海洋生活。在海洋生活幾年,長大了,要游回出生地產卵,產卵後都會很快死去。你根本沒有辦法解釋,它是怎麼找到路的?往回遊的時候爲什麼路上不再進食?5千公里的路啊,相當於從西安到拉薩來回的距離。它是無意識就游回了家鄉?還是知道自己要游回家鄉?當然這種遷徙行爲很多鳥類也具有。

月球公轉與地球自轉完全同步,這夠巧合吧。其實光有這幾個讓人不解的地方,倒還好。關鍵是這樣的巧合太多了。

例如,質子是非常微小的粒子,它是帶正電的亞原子粒子,它和中子一起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的外部圍繞着帶負電荷的電子,原子核和電子共同構成了原子。但奇妙的是,質子的質量大小剛好是電子的1836倍,如果他們稍大點或者小一點,那麼原子就無法形成分子,人類或者說生物就無法存在。

宇宙的膨脹速度也“恰到好處”,如果這個膨脹速度稍微快一點,物質就會四散飛開,也就無法形成恆星、星系,反過來,如果膨脹速度稍微慢一點,引力就會把所有的物質都拉到一起,宇宙將坍縮成一個奇點。

萬有引力常數也是恰到好處,如果它小一點,那麼星系引力將無法束縛自身,星系也會分崩離析,如果大一點,又無法形成穩定的星系。

再者強相互作用力即使比現在的值小1%,鐵原子以上的元素都將無法形成,碳元素也變得不穩定,人類文明的基礎將不復存在!

根據自旋,我們將粒子分爲玻色子和費米子。舉一個形象的例子,費米子就好像組成這個世界的磚頭,而玻色子就好像粘合劑,他們一起構成了這個世界。

靈遁者油畫

把視野放近,目前我們知道,太陽系只有地球適宜生命生存,水星、金星比地球靠近太陽,地表溫度極高,大氣都在沸騰,液態水無法存在,生命也就無法生存;反之,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又因爲離太陽遠,變得非常寒冷,水都變成了冰,生命更加無法生存。

顯然地球處於一個非常溫暖舒適的區域,這個區域也被稱爲宜居帶(目前認爲,距離太陽0.95至2.4個天文單位的範圍是太陽系的宜居帶)。

當然處在這個宜居帶裏面的還有火星和月球,但是對它們的探測表明,月球表面沒有大氣,火星表明沒有液態水源,可見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個囊括所有能產生生命的條件的星球。

我們再看太陽系在銀河系裏的位置,你更喫驚,因爲銀河系居然也存在宜居帶這個概念,而且太陽系正好處於銀河系的宜居帶內。

你再去了解地球大氣,地球磁場,地球溫度……一個出現問題,就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你說這一切爲何剛剛好呢?

所以很多前輩們會有不真實感覺,就好像真有人操控一樣,就好像編程好的,就好像有人在保護我們。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2013年俄羅斯隕石墜落事件嗎?隕石出現之後有一棒狀物體緊跟其後,並將它擊碎。在9時26分45秒的時候, 隕石墜落, 而擊打物仍保留原有的飛行方向高速飛行。很多人認爲這是外星人在保護我們。

各種巧合,各種不能解釋的問題,讓很多人相信“上帝”存在。

然而我告訴你們這些例子,並不是爲了讓你們相信上帝存在。我旨在說明,萬物有聯繫,萬物有它們“溝通”的方式,這種方式與我們稱之爲“意識”的東西是否本質是一樣的,這纔是我要提醒大家思考的。

也就是說如果有上帝,那麼“萬物即上帝”,“人人即上帝”。上帝和一塊石頭可能沒有任何區別。很多研究意識的人,也喜歡用佛法來說明,在這裏就可以認爲人人即佛,所見皆是法理。不以真身見如來方能見如來,就相當於說如來在一切之中。

我覺得上面所有的鋪墊,都是爲了最後這一個點——意識的本源。我們現在所有的經驗和科學實驗都似乎證明了,意識和物質有關。而我把這兩者換個角度都稱之爲客觀存在。不要去糾結誰決定誰,這個邏輯無法推導得來。

萬物有它溝通的方式,我們稱之爲聯繫。即萬物是有聯繫的。萬物也是運動的,且這種運動是絕對的!爲什麼說運動是絕對的,因爲絕對的慣性系是不存在的!這種運動可以是振動,也可以是輻射,還可以是位移。

這點很清楚,也很重要。再強調一次,萬物皆有輻射【運動】,萬物皆有運動。萬物皆有輻射,就說明萬物有能量交互,是一種聯繫。從這個角度講,一塊石頭和人沒有本質區別,都是物質,都是有能向外輻射或者吸引能量的能力。而人蔘與的實驗【量子力學實,比如延遲選擇實驗】會改變實驗結果。就說明了,一塊石頭和人又有區別,那麼區別是什麼?很明顯,它們的區別不是它們的屬性——物質。而是物質組合結構以及物質運動的不同導致的不同。也就是說“意識”這個東西無法脫離物質而存在。把意識定義爲從無感覺開始的話,那麼一塊石頭就是有意識的,即萬物有意識。也可以這樣說,你能認識萬物,是“萬物”容許你認識它。它對一切刺激能有回應,它也能向外發出信息!假如萬物不具有輻射能力,也不運動,即萬物是“死的”,不是“活的”,你怎麼去認識它。沒有變化就沒有認識,沒有變化就沒有前進!

可是我們人類不願意這樣去定義,我們認爲最低級的意識也應該是從有感覺開始的。

如果讓我來描述意識的話,我認爲意識和物質是一體的,就像引力和慣性的關係。可能很多人會用電場和磁場來做比喻,就是說物質和意識像電場和磁場的關係。磁場可以產生電場,電場也可以產生磁場,二者是同一物體的兩面。就好像說物質和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兩面。我們不能說磁場和電場誰更根本,或者誰能決定誰,沒有這樣的比較。但我們知道,“運動”對於磁場和電場是致命的,運動的磁場和電場纔是具有活力,可以互相轉化的。

人腦一定是可以產生磁的,也是可以產生電的。意識就是這些生物電化學反應的產物,你可以形象地把意識想象爲“電磁波”,看不見,摸不着,但一定是存在的。現在的問題是這種“意識電磁波”究竟是物質場,還是“無”。

還是我上面提到過的,如果可以證明“意識”能從腦袋裏跑出去,那它一定就是物質的,毋庸置疑!而有很多跡象表明,有這個傾向。可是爲什麼科技如此發達,卻也沒有“抓住它。”

我們確認一個東西存在,但抓不住它,這樣的情況是有的。比如學中醫的朋友知道,我們講身體裏有經絡,我們是深信不疑的。但科學界對此還沒有百分百去“抓住它”。就是你解剖也好,用儀器也好,就是看不到。但它卻實實在在存在,位置,走向,深度……古人探究的很清楚了。有新聞表示祝總驤等人通過物理方法,證明了它的存在。祝總驤和合作者們在古典經脈線的指端或趾端的經穴(即井穴)上放一個小電極,再把大電極放在對側的小腿上,接通電流很弱的脈衝電後,經穴處就會感到發麻。這時,用一個小橡皮錘在皮膚上沿垂直於古典經脈線的方向叩擊,只要小錘一碰到這條線,受試者就會感覺到該處有酸、麻、脹的感覺,有的甚至還會有上下竄的感覺。他們在這條線上反覆測試,證明這裏是一個高度敏感的點,用紅筆點上一個點;然後再敲另一處,又敲出一個敏感點,把這些點連起來一看,正好與古典經脈線相吻合。也就是說,用電和小錘叩的方法,就能在人的身上找出一條敏感線,這條敏感線就是經脈線。每個人的身上都存在,98%的人都能被測出來。用這種方法所測出來的經脈線,他們定名爲隱性循經感傳線(LPSC),已經在國際上通用。

最近10年來,國內外還有許多研究單位分別用聲學、光學、電學、熱學、磁學和化學等多種方法和手段證實了經絡的客觀存在,並取得了重大進展。概括來講,經絡具有傳導聲波、光波,輸送液體、核素的功能;經脈線處二氧化碳排出量多,氧分壓高,氣體代謝功能活躍;經絡穴位處注射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作用優於任何一種給藥方法,其作用強而且藥效持久;藥物對經絡有明顯的選擇性,對於中醫藥學的藥物歸經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近年來運用光學顯微鏡發現,經脈線處皮膚角質層薄,表皮細胞間縫隙連接多,皮下組織中肥大細胞集中,肌層間結締組織中含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

現代科學還研究表明,經絡不是一個簡單的網絡,它是具有多層次、多形態、多功能的立體網絡結構。經絡的代謝功能活躍,經絡“行血氣”的功能,表現在可通過多種途徑傳遞物質、信息和能量,調節人體機能,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動。  至此,祝總驤用生物物理方法,準確地測定出經絡線的分佈位置與走向。經絡原來是可以“聽到”的,而且還可以“摸到”它的跳動,難以辯駁的事實填補了我國人體科學的一項空白。第一次宣佈證明了人體經脈線的寬度僅1毫米,人人具有,位置終生不變。

爲什麼我要講這個看似題外話的經絡,不僅僅是用它來舉例的,是有更大的想法。這個想法就是經絡也有類似於神經系統的功能,也就是和“意識”有關。這個先放着,後期再探討,不然文章現在已經夠長,而且提到的多,會造成你閱讀的不暢和困難。

在沒有證明“意識”可以從大腦中跑出去之前,最恰當的描述無疑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就像引力和慣性的關係。我在《變化》中寫過引力是慣性的源泉。從這樣來說的話,引力決定了慣性的存在,引力是慣性的本源。但記住嚴格意義上這種邏輯推理不存在,也不可能實現。因爲你無法分離引力和慣性。物質一旦產生,慣性就是緊隨其後的東西。所以這樣說的話,馬克思的論斷是可以站得住的。

慣性在物質世界中,絕對算得上一個特殊的存在。爲什麼這麼說,它確實存在,沒有慣性我們無法想象很多東西。慣性力似乎是很有力量的東西,但“慣性力”其實是假想力,本身不存在。科里奧利力對於地球海岸線,包括氣候,洋流影響很大,卻一個不存在的力。你在學習這個東西的時候,沒有過困惑嗎?就是一個不存在的力,卻產生了實實在在的“效果”,這就是慣性。

保守一點來說,意識就是這樣的東西。它能對世界產生實實在在的效果,它作爲物質的延伸,和物質一道在塑造這個世界!

如果一點也不保守,那麼把它們之間的關係用電場和磁場做比喻也是可以的。但其實應該把意識作爲一種特殊的客觀存在來對待,以此來區別一般,這樣纔是嚴謹的。

如果不加以區別,就能得出一切物質,一切存在都是物質的。意識也是物質的。那麼一塊石頭就是有意識的!接受信息,發出信息——信息等於意識。

特殊情況特殊分析,那麼此意識【石頭意識】和彼意識【人的意識】有什麼區別?無法具體量化的意識可以用層級來分,層級可以用熵來表示方向,這就是我的思路。

層級的劃分就如上面的劃分,意識從無感覺開始,一般意義而言無感覺也是一種意識!石頭的意識。從感覺開始就可以是高級意識,再往上是更高級,更高級。我們倒是希望我們的意識是最高級,但現實情況會打臉。我相信外星人的存在,我相信有比我們意識更強大的存在,我對此深信不疑。

大家都知道熵代表了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如果一個系統【宇宙】是封閉的,那麼它一定能達到熵寂狀態,這對於生命是致命的打擊。我自己在科普書中強調過,宇宙是無限的。也就是熵增是必然,但永遠不能達到熵寂。你還記得熵增是什麼概念嗎?物理定義: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Bortz, 1986; Roth, 1993)。熱力學定義:熵增加,系統的總能量不變,但其中可用部分減少。統計學定義:熵衡量系統的無序性。

熵越高的系統就越難精確描述其微觀狀態。從最後這句話,你就能發現,爲什麼微觀尺度下,難以精確描述其狀態,就是因爲微觀尺度下粒子的無序性更加明顯。

而物質的意識,尤其是更高級的意識。一塊石頭也是一個系統,一塊石頭的有序性顯然要比一團能量的有序性強,而意識就是“有序性”的表現!更高級的意識,一定是“更有序“物質的綜合表現。

所以你會發現,從電腦的迭代升級,表現越來越智能,你就可以一窺端倪。一條狗的大腦和身體構造比一隻螞蟻的大腦和構造更復雜,一個人的大腦又比一條狗的大腦更復雜。所以可以認爲更高級的意識的出現,是一種逆熵狀態,是具有抵抗熵增的能力的。從這個角度講,意識是具有保持原來原來世界狀態的能力的,就是它抵抗熵增!從這裏你應該清楚的悟到,人生的意義不言而喻!人在對抗虛無,人在對抗無序,人在創造有序,人在尋找美,人在對抗死亡,在延續生命和美!這就是探索哲學所能帶給你的啓發。

就好像說宇宙是殘酷的,但它卻誕生了人這樣有意識的存在!以意識“來抵抗宇宙自身的滅亡!如此說來,還真是,人人即上帝,人人即真理!

寫到這裏,我又想起了中國一位學者的一個思想,不知道他是不是也這樣思考的時候得到了遞弱代償這個思想。這位學者叫王東嶽,他認爲:萬物演化的方向都是越來越弱,生存度越來越低,這叫遞弱。相應的,萬物的屬性越來越豐富,技能越來越多,這叫代償。人類文明也同樣在這個規律之中,貌似越來越強,但是個體依賴性越來越大,總體生存度越來越低。

你贊同上面的觀點嗎?仔細思考一下再回答。其實這個問題,你可以轉化一下,轉化爲:意識能否抵抗住熵增?意識能否永恆抵抗住熵增?高級意識能否永恆抵抗住熵增?

看到了嗎,你一步步來精細化你的提問,然後再來回答,就能知道你應該贊同還是反對王東嶽先生的觀點了。

從大的方向來說,確實值得擔憂,高級意識怎麼能抵抗住整個宇宙的熵增呢?人在浩瀚的宇宙中如此渺小,好像是不能的抵抗住。就好像我們人總會死去,慢慢融化到土地,變成無序的能量,再次爲熵增提供動力。可是大家別忘了,我們一定也是在熵增過程中誕生的!就是說我們害怕和恐懼的東西,孕育了我們!我們一定也是在熵增過程中誕生的!

而且所有的生命系統,其實都在迭代升級,它的有序性一定是在拉低熵增的均值。而且這種行爲是普遍的,你再回頭看看我對於物質與意識的論述,他們就像是引力和慣性一樣。無論熵增怎麼發展,在一個開放性的系統中【宇宙】永遠不能達到熵寂,那麼引力永遠有效,能量永遠存在,物質永遠存在。與之共存的慣性也會是一直存在的。從這個角度講,意識就是永恆存在的。

我們的世界會在無限熵增的過程中循環,也就是熵增和逆熵是同時存在的。這就是這個世界的奇妙和難解之處。本身它就像個“環”,你好好理解。

也可以這樣說,相對於個人而言,不值得一提。一個地球甚至也不值得一提。但對於意識,更高級的意識一定能從熵增過程中反覆出現,生生不息,與物質一道是永恆的。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不可悲,我們是可愛的,我們是宇宙中最炙熱的東西。

在這裏補充一個認識,關於混沌理論的內容。混沌是系統,尤其是非線性系統表現出的一種非常複雜的、無法根據給定的初始條件確定系統將來狀態的類似隨機的行爲,混沌並不意味着無序,混沌中蘊含着有序,有序的過程中也可能出現混沌,可見,混沌隱含着這樣一個悖論,即這是一個局部的隨機與整體模式中的穩定。混沌理論研究的關鍵就是要發現隱藏在不可預測的無序現象裏的內部有序結構,使學者們有可能進一步探索用現有範式所不能描述、解釋或預測的現象。

混沌理論認爲一切事物的原始狀態,都是一堆看似毫不關聯的碎片,但是這種混沌狀態結束後,這些無機的碎片會有機地彙集成一個整體。熵增過程中出現逆熵的現象,不是偶然的。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人在熵增的宇宙中出現有其必然性,而非偶然性。

大家隨處看見的現象,比如洋流運動,氣候變化,樹枝生長等看似無序,其實都有序可循。

而且大家別忘了,這還是在保守狀態說的,一旦我們證明了意識可以跑出大腦之外,它是物質的。那麼它就更具有力量了。就好像正物質和反物質,就好像電場和磁場,沒有強弱之分,更沒有你死我活!

還有好多想法要跟大家說,後期慢慢說吧。我還是秉持着人要站在可以想象的地方說話,所以先還是保守點,離科學數據和科學實驗更近些,才能讓理論產生一些更實在性的東西。

這一章拖了好長時間,不論怎麼寫,總有出入和遺憾。就像我在序言裏說的,其實我並不比別人聰明。我們的優點是,我們出生在了今天,而不是昨天。我後面的人,他們的優點也一定是這樣。我看到了引力波,我看到了黑洞,我甚至馬上就能看到外星人了。這些愛因斯坦看到了嗎?馬克思看到了嗎?笛卡爾看到了嗎?他們沒有!而你看到了!

獨立學者,作家,藝術家靈遁者作品《重構世界》第二章下篇

靈遁者:人類炙熱的眼神和性感的身體,都代表了逆熵生存的決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