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長勝

編輯 | 杜志磊

五年時間,拼多多成爲了中國電商領域的三極之一,讓電商的雙雄爭霸格局變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在當時所有人都認爲電商格局已成定勢的情況下,拼多多能在幾乎飽和的市場中實現彎道超車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2015年9月,拼多多成立;2018年7月,拼多多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僅用了2年10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許多企業數十年都難以達成的目標。;2019年,拼多多GMV突破萬億大關,達到這一成績,阿里巴巴用了13年,而京東用了19年。

如今,成長5年,拼多多市值已突破千億美元,從稚嫩走向成熟,業務發展也逐漸進入深水區。前不久,拼多多日訂單量峯值成功超過億單,日均包裹數超7000萬個,約佔全國三分之一。

10月18日,國家郵政局郵政業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實時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第600億件快件正式誕生,距離第500億件僅過去38天,彰顯了我國快遞業的巨大活力和潛力。

而拼多多日單量破億也足以說明新電商在行業中加速發展的強勁勢頭,在互聯網下半場,似乎一個新的電商時代即將開啓。

1、從傳統搜索到社交拼團

最近一季度財報顯示,拼多多MAU單季度增長超過8000萬,淨增月活用戶數相當於兩個淘寶特價版。增速的差異證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電商之間的競爭決定因素不再是價格,而是模式。傳統的搜索式電商正在被根植於社交場景的拼單等新模式超越,這正是電商的新舊轉換。

在此前的PC互聯網時代,搜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幾乎所有互聯網公司都是搜索引擎的模式,比如百度是中國最大的信息搜索引擎。不過,此時的人、信息、商品三者都是高度離散化的存在,三者之間需要媒介進行連接,尤其是人與商品、信息之間的勾連,都是通過中心化的搜索功能實現的。

傳統的電商也誕生於那個時代,交易模式基本以搜索爲主,用戶根據需求可以在網上以搜索的形式尋找商品,這也讓“淘”成爲了第一代網購的典型消費行爲。

但是,這種搜索模式是建立在信息的中心化分發基礎之上的,消費者搜索通常帶有強烈的目的性,買什麼商品直接搜索就可以,只有在有強烈需求時纔會產生交易行爲,互聯網也只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簡單工具。

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則打破了這種中心化的信息分佈形式,人們的網絡行爲與所處的場景更加多元化,只靠傳統搜索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需求,在電商領域亦是如此。

與淘寶、京東等傳統搜索的購物方式相比,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拼團則採取社交的形式,將購物方式拓展到社交場景,不但豐富了用戶的購物體驗,同時也更符合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因爲拼團其實不止是買,更是一種分享邏輯,體現了消費者內部關係的新潮流。

拼多多是基於拼團模式,揣測人性的趨勢變化,再依靠微信的社交優勢而發展起來的,雖然崛起於“五環之外”,但一二線城市用戶對GMV的貢獻已達到48%,並且呈持續上升趨勢。

拼多多社交拼團模式帶來了新的增長空間,也讓其他玩家紛紛入局,在全民拼單的背後,是電商從“搜索時代”邁入“社交時代”的開始。

2、從“人找貨”到“貨找人”

前面提到,傳統的電商模式是在產品不夠豐富的情況下,消費者用主動搜索的方式,即人找貨,並通過大數據匹配相近商品。在以前的購物習慣中,大概有九成來自直接搜索,再按照銷量和評價來選購,這樣的購物效率相對低下。

而拼多多則嘗試通過構建社交場景完成貨找人的邏輯,聚焦單品購物,來簡化購物流程、提高交易的效率,並通過“拼團”模式提升購物體驗。

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人來反向實現需求的聚合,相似人羣發起的拼單,能夠迅速激活目標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再基於拼多多的網絡效應,使用戶之間產生相互引流的價值,從而形成了用戶的裂變。根據企鵝智庫的報告數據顯示,用戶選擇在拼多多購物的原因中,有44%認爲是跟熟人更容易實現拼團。這也是拼多多過去幾年增長奇蹟的核心原因之一。

所以,要理解消費者的需求就要以人爲先,將人作爲核心來看待整個購物過程。拼多多則以“拼購”這種產品形態,規模化地嘗試各類將樂趣和實惠融合在一起的產品,開創和定義了符合新時代特徵的以普惠、人爲先、更開放爲特點的新電商。

有公開數據顯示,至少有三成的用戶在拼多多上買了他們以前從未用過、見過的東西。這就是以“人”爲核心帶來的最顯而易見的改變,同時,這也讓拼多多年度活躍買家數在今年二季度達到了6.83億,僅次於淘寶的7.42億用戶,成爲第二大電商平臺。

由此可見,從“人找貨”到“貨找人”,拼多多以拼購的模式打破圈層,不但帶來了用戶的增加,同時也讓更多的消費者從目的性極強的搜索購物,轉向了場景化和社交化的拼單購物。

3、在性價比模式下尋找合適的商品

有人說,拼多多增長迅速,主要是因爲迎合了低線城市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其實,大部分人對拼多多崛起的歸因也是限於“價格低”、“門檻低”。

確實,拼多多給外界的印象就是“拼多多=便宜”。而低價也敲開了下沉市場的大門,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更廣闊的中小城市與農村的“消費升級”需求。

不過從長遠的角度看,拼多多的“拼單”、“低價”背後是要在性價比模式下做到人和貨的匹配,就是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場景下,買到合適的商品。所以,單純以“價格”思維來看待拼單,是對拼單模式的誤解。

同時,在商業體系裏,“低價”必然會影響商家的收益,想要形成可持續發展,就要讓利消費者的同時,讓商家賺到錢,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正循環,這是一個博弈。

拼多多推出的新品牌計劃就是對新的供需關係的改造,要通過大數據實現人與貨的匹配。基於分佈式AI底層技術,平臺可以對商品進行預判,通過C2M或者是C2B的方式反映給產業帶。從而對供應鏈進行相應的改造,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這樣就可以形成良性的發展氛圍,在追求高性價比的同時,爲用戶提供優質的產品與服務,同時也爲商家帶來銷量與收益的增長。

結語

一場有關拼單的電商新革命悄然到來。從“搜索時代”到“社交時代”,從“人找貨”到“貨找人”,再到高性價比的拼團模式,拼多多快速發展的背後,核心是抓住了“拼”時代洪流下社交場景開闢的新增量場。

在這個過程中,拼多多開始打破傳統圈層,在新電商的“拼”時代下,讓用戶可以通過社交場景觸達更多的商品信息,並以高性價比買到更合適的商品;商家可以以需定銷,優化運營成本和效率,最終帶來平臺、商家、用戶之間的正向循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