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之鍋,誰背?

收視撲街,因爲女主是「配角臉」;淘汰試戲演員,也因爲演員是「配角臉」……不知從何時起,「配角臉」三個字成爲了萬能用語,使用者爽了,被評價者則懵了。

以前是「配角專業戶」被批「配角臉」,如今,連主角也常被用這樣的理由抨擊,甚至需要爲收視不佳而擔責。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最近的黃金檔收視率,先來爲大家呈上一份慘淡的答卷。

中國視聽大數據公佈的《向陽而生》的成績單也不太理想,平均收視低於同檔的《小大夫》《幸福裏的故事》和《瞄準》,僅0.51%左右。

綜合來看,《向陽而生》不算是熱劇。劇有撲有爆,乃不可避免的常見情況,但《向陽而生》的特殊之處在於,似乎大多數「鍋」都砸向了女主角蔣欣,她甚至被論壇網友提名爲「一番必撲劇女演員」。

蔣欣真的要爲這部劇的收視承擔責任嗎?

《向陽而生》根據熊頓真實經歷改編,蔣欣在劇中飾演了身患癌症的青年漫畫家熊頓,是無爭議的「大女主」。整體而言,一直被歸爲演技派的她在演技上不存在拖後腿的情況。

《向陽而生》收視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故事本身。作爲一部有真實原型的作品,每一個觀衆都很清楚主角的命運,加上前有白百何、吳彥祖主演的電影版,5.103億的票房意味着熊頓的故事已經十分「出圈」,《向陽而生》失去了「新鮮感」這一優勢。

加上原型熊頓是具備一定粉絲量的生前經歷與觀衆十分相似的素人,她的離世對於當年熟悉她的網友來說是一次傷痛。影版在情節上做了些篩選,而多年後再上線的劇版則是對熊頓隱私生活的擴充和公開,某種程度上有些揭傷疤之感,引起了部分受衆的排斥。

多種因素導致了《向陽而生》收視不佳。但遺憾且多少有些令人不忿的是,大量觀衆仍在以「配角臉」、「擔不起女主」爲由,將「鍋」甩給了蔣欣。

萬能用語:「配角臉」

這世上真的存在所謂的「配角臉」嗎?許多演員百思不得其解,近期倒是有一位新生代女演員面對導演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演員請就位》中,演員黃夢瑩問四位導演:「我去面試的時候別人說,黃夢瑩,你長得不是主角臉,所以你演不了主角……主角臉和配角臉,真的有這個說法嗎?」

趙薇很乾脆地給出了回答:「會跟你說這種話的人特別**,真的!」

趙薇站在一個已經成功的演員的角度來看,自然十分有底氣地表示「他們啥也不懂」。但很顯然,不論有沒有道理,「主角臉」、「配角臉」的說法的確一直存在,就像陳凱歌的那句「你就是『主角臉』」,其實也在潛意識中將演員作了主、配之分。

演員陷入迷思,其實,站在casting的角度來看,「配角臉」其實就是「我們不準備用你,但理由說出來可能不太好聽」的「挽尊」用語。演員與其去糾結面相玄學,不如思考一下選角方爲何拒絕自己。

對於暫時還沒怎麼擔任過主角的演員來說,被拒絕的原因大多可以分爲三點: 外形不夠搶眼;與角色不夠契合;流量、市場號召力與主角不匹配。

儘管常有人批判影視行業不能只看臉,但事實上,優越的外形對於演員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砝碼。一部作品中的主演戲份最多,且承擔了整個故事的核心內容,是一部劇裏的戲眼。觀衆需跟着劇情看完主演的身心成長曆程,有代入感才能全身心投入劇集。外形若與主流審美出現了極大的偏差或是毫無辨識度,無疑會影響受衆的觀劇體驗。

當然了,黃夢瑩並沒有敗在外形上。

選角團隊看重的第二點是演員於角色的契合度。不只是妝發、身材這類可以隨時改變的東西,更多的是指氣質和藝人整體形象。比如,許多製片人、副導演都曾向我們透露,在青春劇這一類別裏,女主大多是甜、可愛、小家碧玉型,親和力強,與觀衆距離感弱。相反,許多氣場強大的性感、酷帥的女藝人常約定俗成般被踢出甜寵、青春校園劇女一候選名單。

(小甜劇專業戶趙露思)

「配角臉」演員被選角導演拒絕的最大的原因:流量不夠。

不論是版權劇、自制劇還是定製劇,任何影視劇都涉及到招商,出品方、線上平臺和電視臺要分別考慮賣片和賣廣告。儘管如今是內容爲王的時代,但在作品成型之前,主創班底、演員陣容是最大的籌碼。主演是否知名、代表作是否有分量、是否自帶粉絲流量和話題度等,都是重要參考因素。

對於黃夢瑩來說,她的外形和演技都不成問題,若是競選與她氣質相匹配的角色被拒,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市場號召力的欠缺,只是casting團隊選擇以「配角臉」這個較玄乎的說法爲理由罷了。

如何擺脫「配角臉」

其實,一旦捋清楚「配角臉」背後的潛臺詞,於演員而言便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找到提升競爭力的方法。

雖說「配角臉」的潛臺詞分爲上文提到的三類,但解決「外形」與「契合度」方法可以歸爲一類: 當外形與氣質無法改變時,與其去爭取不匹配的角色,不如努力爭取契合的角色裏最好的項目。

就像趙薇在《演員請就位》裏距離提到的黃渤與王寶強。他們演技卓越是無可辯駁的,但若讓他們這類外形不符合主流審美的演員飾演偶像劇中的完美男友,再高明的演技也無法令製片方點頭簽約。往俗了說,那叫「強扭的瓜不甜」。

王寶強憑藉《士兵突擊》《我的兄弟叫順溜》等軍旅劇知名度飆升,許三多和順溜這樣的小兵形象與王寶強無比契合,加上他有六年的少林寺習武經歷,這些都爲他出演動作元素劇集打下了基礎。

黃渤在北京電影學院高職學院接受過專業影視教育後,又有駐唱歌手、舞蹈教練、影視配音等多種工作經歷,屬於理論知識與社會經驗兼具的藝人。他的外表或許不算英俊,但社會閱歷令他備受電影導演的青睞,《瘋狂的石頭》《鬥牛》《無人區》等黑色幽默電影令他口碑、票房雙豐收。

包括年輕小花楊紫,她也曾被宋丹丹以外表不夠精緻而唱衰。回顧她的影視路會發現,從《戰長沙》《大秧歌》到《歡樂頌》,楊紫在爆紅之前的幾部口碑劇裏都沒有飾演明豔美人型角色。角色風格適合她,且項目班底不錯,一樣能呈現出精品,提升她在業內的話語權。

而此次「背鍋」的蔣欣的問題出在以她的氣場和年齡,出演熊頓這樣的活潑少女其實不算合適,更多的是靠她的演技在撐。

總而言之,藝人要對自己的風格有清晰的認知。

同樣重要的是,藝人及團隊需要具備一定的劇本分析能力: 不論是針對有原作的IP改編劇,還是原創劇本中的人物小傳,藝人、團隊要能夠結合人物介紹、人物關係和整個故事的創作內核,相對正確地理解角色。只有真正看懂了角色的性格和TA在劇中承擔的作用,才能清晰地認識到角色需要什麼樣的演員,以此推斷出自己是否適合,是否有爭取的必要。

至於上文提到的第三點——流量與市場號召力,於演員而算是是有着更爲明晰的有針對性的問題。

在「流量」方面,年輕演員,尤其是男性藝人(追星受衆多爲女性)可以通過包裝、曝光、自我性格的展露等方式獲取,但這比所謂的「主角臉」等面相學更像玄學,沒有規律可循,演員其實不必將全部希望寄託於此。

相反,「市場號召力」並非無解。有影視實績便有號召力,就算一開始無法擔任一番主角,在優秀班底的劇組裏出演適合的角色一樣能夠積攢人氣與口碑。

比如童瑤,她在《民兵葛二蛋》《如懿傳》等作品中的戲份不算重,但作品出圈,她一樣獲得了國民度。後又在《大江大河》《三十而已》等強班底羣戲中飾演重要角色,《三十而已》令她收穫高人氣,還憑藉《大江大河》獲得了金鷹獎最佳女演員獎、白玉蘭獎最佳女配等獎項,口碑進一步提升,如今已成爲頗具號召力的一線女演員,除《叛逆者》外,還有更多女主戲邀約。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對於演員來說,每一部戲都是積累。當然了,「量變產生質變」的前提是所選作品要足夠有參演價值,如果碰上了優質班底的項目中有發揮空間的角色,不是主角也未嘗不可嘗試。

「配角臉」是許多選角導演和帶有偏見的觀衆用於批評演員的託詞,但演員本人不可以將其當做懶散與「認命」藉口。

「沒有什麼『主角臉』、『配角臉』,只有還沒有爲扮演主角做好準備的演員」,就像陳凱歌所說,在成爲炙手可熱的一線演員之前,演員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細選、精演,爲將來可能存在的「主演」鋪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