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写了一篇名为她很爱孩子,却无时无刻不在诅咒自己的孩子的文章,有不少网友给我留言,诉说曾经的遭遇,其中一个网友的留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知道大家看过这个网友的留言后,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反正我特别理解这个网友的心情,妈妈当着表哥表姐的面嘲笑自己,引发哄堂大笑,这是多么羞愧难当的事情啊!时隔多年,向妈妈提起这件事时,妈妈却觉得是孩子小题大做,不过是一句玩笑话,何必记仇?父母养育自己那么多年,供你吃供你喝,为什么记不住呢?

似乎妈妈说的话有那么几分道理,若孩子年幼,可能根本听不出妈妈的话有什么不对,还会感到内疚和羞愧:妈妈对自己那么好,自己却对妈妈的一句玩笑话记仇那么久,真的不应该。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爱孩子和父母开玩笑羞辱孩子,这根本就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就像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好,犯了错误就不批评他,是一样的道理,应该一码归一码,就事论事。可孩子往往在父母搬出“我生你养你”的杀手锏之后,就不敢吱声了,其实这是一种道德绑架。

01孩子真的爱记仇吗

孩子爱记仇分为两种:一种是小心眼,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很久,比如,孩子和小朋友发生点小磨蹭,时隔很久,孩子还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常常提及之前的事情。还有一种记仇是被伤了自尊心,如文章开头这个网友被妈妈嘲笑将来掏大粪。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第二种情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自尊心能使人自强不息,并注意维护人格的尊严,父母有心也好,无心也罢,侮辱孩子的行为都是对孩子人格的践踏。

自尊心是专属一个人的内心领地,领地被践踏,就如有人闯进我们的家门,肆意破坏,这势必会引起孩子的烦恼、怨恨、愤怒等情绪体验,感觉到不被尊重,被人看不起、嘲笑,痛苦可想而知,孩子能不记仇吗?

记仇,才是孩子维护自尊的正常反应,不记仇,要么是卑微到了极点,认同他人说的自己就是那么不可救药,要么已经无所谓,丧失了自尊,任由他人说什么,都不会往心里去。不管哪一种,都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吧?

美国心理学家麦独狐把自尊心称之为“自尊情操”,并认为自尊情操是理解意志活动的钥匙,也是自重和培养品德的基础,有自尊心的孩子才会感到自己在他人中被尊重,从而产生自豪感,优越感,形成稳定的倾向,以及积极向上的动力。

因此,请不要侮辱孩子,这比打骂更让孩子痛苦,不要怪你无心开的玩笑,孩子记恨了那么久,而是因为真的伤了他的心,当然,这不可否定你对孩子真的爱,只是不经意间犯了错误,但我们不必道德绑架孩子,而是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弥补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努力做一个更好的家长。

02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该如何补救

孩子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当我们一时疏忽,伤害到了孩子的自尊,我们要想办法弥补,下面给家长们一些小建议。

第一,向孩子道歉,真诚认错

不少家长都爱面子,给孩子真诚的认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不是敷衍了事地说声“对不起”,就是找借口,“我供你吃供你喝,我对你那么好,你不记得,就记得我对你那一点点不好,你怎么这么记仇?”

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死不认错,反过来看看我们自己,不也喜欢找借口吗?错了,真诚地向孩子道歉,不丢面子,反而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增进亲子关系,以后孩子才愿意将心里话讲给我们听。

第二,听听孩子的心里话,释放积攒的情绪

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起父母向他道歉,他更想向父母倾诉内心的不快,我们要耐心地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只有从过去的情绪中走出来,孩子的自尊心受到的伤害才能得以修复。

天气凉了,我给二宝加了一条秋裤,早晨起床后,二宝不愿意自己穿衣服,要我给他穿,我担心他去了幼儿园,穿不好两条裤子,就让他试着穿,可孩子怎么都不穿,我有些着急,训斥了孩子两句,二宝哭了,边哭边穿裤子。

下午放学我去幼儿园接二宝时,老师跟我说二宝有起床气,中午睡醒了,不穿衣服,坐在床上哭了10分钟,我恍然大悟,我知道他不是起床气,应该还在为早晨的事情耿耿于怀。

后来,我问二宝午睡后为什么哭了,他告诉我不会穿衣服,总是不能把秋裤放到袜筒里面。我仔细查看秋裤之后,才发现他的裤子短了。都怪我太粗心,我很后悔早晨只顾着指责二宝,却没有发现他的秋裤短了。

这说明孩子的情绪并不会因为这件事过去了,就消失了,当出现某个类似的场景时,他未消化的情绪依然会再现,所以,我们要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将他积攒下来的情绪释放掉,他才能如释重负。

我们都是第一次当家长,难免会犯错,犯错及时弥补,不仅为孩子好,也是让我们自己得到成长,教育孩子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二次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