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當上皇帝后,爲了避免天下紛爭、漢室王朝不穩的情況,便立下了“非劉氏不得稱王”的規矩。

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尤其是在漢室衰微、實力不濟的情況下,管你是什麼皇帝、皇室宗親,更不會去管幾百年前的規矩。也正是如此,當曹操平定北方,內部趨於穩定的情況下,他便於公元216年,被漢獻帝冊封爲魏王。

當然了,說是漢獻帝冊封的,但實際上不還是曹操主導的。只不過漢獻帝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曹操表面上還是漢獻帝的小弟,所以才得做做這表面功夫。

也就是說,曹操想當魏王就當魏王,想當齊王就當齊王,想當秦王就當秦王,反正一切都是他說的算,漢獻帝也不過就是起個蓋玉璽的作用。那麼問題不禁來了,既然選擇權在曹操手中,那爲何這麼多的稱號,曹操偏偏選擇了“魏”這一字?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漢獻帝便被安排到曹操的大本營許都。雖說漢室衰微,但漢獻帝再怎麼說也是個皇帝,身邊也是有不少忠誠於漢室的人,因此曹操不禁擔心,這要是天天和漢獻帝一起在許都辦公,那豈不是得天天提防着漢獻帝的人?畢竟天天都得低頭不見抬頭見的。

但是曹操再怎麼樣,也不能把漢獻帝身邊的人全部趕走。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只能採取你不走、那就我走的策略,帶着手下的文武百官來到鄴城,將鄴城打造成自己的權力中心。

而這個鄴城,在戰國的時候是魏國的陪都,也能算是魏國的都城。此時鄴城被曹操作爲自己的權力中心,也難怪曹操會選擇“魏”字,來作爲自己的國號。

另外在當時,曹操的勢力範圍,覆蓋了戰國時期燕國、齊國、趙國、魏國、韓國、齊國的大部分地盤,當我們從中分析,也的確是只有“魏”字,是最適合曹操的。

燕國地處邊塞,雖說曹操時期控制了一部分土地,但還有一部分土地在公孫康的手中。如果曹操當上燕王,這會讓公孫康怎麼想?

而像趙國、齊國的地盤,雖說後來大多都在曹操的控制下,但曹操在那邊並沒有深厚的根基,所以也不適合。

而韓國,很簡單,光衝着他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別滅的,曹操就不可能選擇這個稱號。

而秦國,在當時有些地盤被西涼勢力控制,曹操也不適合被封爲秦王。

如此篩選下來,最適合曹操的稱號,也只有魏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