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情结束到今年国庆档,国内网播和线下上映的电影加起来有不少,但有没有发现,几乎没有一部古装片,这种现象放在以前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在近两年却非常常见。这是为什么呢?

盒子君为大家捋一捋,你就会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绝非一朝一夕。

1、香港古装片

在港片的黄金时代,古装片的市场十分火爆,尤其依靠各大名家小说的影响力。金庸古龙等知名大家的小说改编作品占了一大半,大大增加了观众的接受能力。

其中有一个关于成龙的趣谈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

成龙在当时已经是一线巨星了,但他主演的一般是现代警匪,很少有古装片。成龙眼红这个市场,曾虚心的向古龙请教,想拍他笔下的小说。古龙直言不讳:“你长得太丑了,不适合我小说里的主角。”自此之后,成龙便很少提这件事了。虽然只是一个传言,但足以看出当时古装片市场的爆红。

所谓文娱一体,主流文化市场总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娱乐圈影视作品的产出。

2、“大片”的时代

千禧年之后,香港电影逐渐衰落,内地影业崛起。由几个大导演牵头,率先在古装片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在那个年代收获了超过2个亿的票房,成为了国内电影的天花板级别。此后《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十月围城》相继获得成功,可以说张艺谋尝到了内地古装电影的第一波红利。

陈凯歌的《无极》和冯小刚的《夜宴》相继跟上,虽然毁誉参半,但的确巩固了“大片”这个含义:台词要有逼格,服化道要费钱,场景要大气,演员咖位要高。相对而言,港台导演的古装片就显得格局窄小、常识短缺,从气势上就输了一筹。

但是很快,“大片”就显得后继乏力。一方面观众纷纷吐槽“看不懂”,嘲讽导演在自说自话;另一方面高投资换不回高回报,没有投资方愿意为其买单。

于是古装片又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3、“伪神话”的诞生

喜欢看小说的书迷应该知道,有一段时间,灵异小说成为了市场主流。电影其实比小说更早,从赵薇陈坤周迅主演的《画皮》开始,神鬼妖邪的题材就已经非常受欢迎了。导演们嗅到了这股气息,将题材向西游、封神、聊斋、白蛇等神话传说靠拢,准确击中了观众的痛点。

这类题材往往故事比较好写,有现成的神话为框架,往电影里添砖加瓦,费尽心思搞点爱情元素。特效的钱要花,但远不如当年“大片”那么实在,能有点视觉效果就行。周星驰的《西游》系列和《捉妖记》等等,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重点还是观众愿意为这些“伪神话”买单。陈凯歌导演不信邪,花大手笔拍了一个《妖猫传》;张艺谋也将信将疑,拿出《长城》试试水。结果可想而知,十分不如人意。

厉害的还是徐克,推出一个《狄仁杰》系列,有历史有武侠,有爱情有奇幻,在古装片市场里杀出一条血路。

可惜的是,一部《泰囧》轰动了整个市场。一方面,大家看到了内地喜剧市场的潜力;另一方面,低成本的电影也能赚钱,何必劳民伤财做那么多服化道呢?喜剧片再次崛起,古装片逐渐式微,走向下坡路。

4、网络小说影响影视输出

前面说过,港片古装片的辉煌,得益于金庸古龙老一辈名家的影响力。而如今古装片的式微,没有好剧本也是成为了一大因素。“伪神话”虽然能够称霸一时,但随着观众的审美疲劳,那些硬塞进去的多余剧情反而成为了槽点。昔日引以为傲的“剧情深度”,成为了大家指责“乱改原著”的突破口。“伪神话”也成为了一种高危作品。明星聚集的《封神传奇》和《阿修罗》,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前面讲过,文娱一体,如今最主流的文化输出莫过于网络小说,影视市场最火爆的,也是网络小说改编作品。然而网络小说与金庸古龙作品有所不同,前者的文字数量要远远大于后者,又因为受众人群差异太大,仅凭一部电影很难讲完一个故事,目标人群不精准也很难让观众买单。

举个例子,提起金庸古龙,大家都知道是谁,但如果你说出一个网络小说作者的名字,男频和女频肯定是互相不知道,又因为各种类型流派的差异,一个作者知名度的覆盖就更小了。如果截取网络小说的一段故事拍成电影,成品怎么样不说,愿意为其买单的书粉贡献的票房可能都够不上投资。

所以与其拍电影,找几个便宜的鲜肉、拍一部成本不高的剧显然更划算一点。古装类型的电影愈来愈少,以至于出现了断层。影院想看国产古装戏,只能靠动漫来拯救一下,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姜子牙》。

接下来,《封神三部曲》和《侍神令》应该是比较受期待的古装电影。一个是大导演乌尔善操刀,一个是由《阴阳师》改编。你认为哪部电影会开启下一个古装片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