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庶出和嫡出有着不一样的待遇。古人尊崇礼法,在家庭中,男子可以有多位妾室,但是正室只能有一位。而且正室所生的孩子地位要比妾室所生更高贵。皇族之中也是如此,比如皇位的继承人往往是嫡长子。这种封建的礼法制度束缚了很多人,袁世凯就是其中的一位。袁世凯母亲刘氏去世之后,尽管当时他权势滔天,但还是不得不屈服于这样的礼法,最终将母亲葬在了其他地方。

袁世凯在家排行老四,村里人都称呼他为"袁老四",他的母亲刘氏并不是正室,而是袁世凯父亲所娶的偏房。在河南项城,袁家是名门望族,家中世代为官,其祖父袁甲三以及父亲袁保中,此前都在朝廷为官。而袁世凯后来并没有与父亲一起生活,而是被过继给了叔叔袁保恒,因为袁保恒膝下无子,所以年幼的袁世凯后来跟随叔叔生活。其中袁世凯的二哥袁世敦是袁夫人郭氏所生,所以在袁家,二哥袁世敦说了算。而袁世凯自幼就被过继给了叔叔,在袁家自然没有什么话语权。

袁家到了袁世凯这一代,众多兄弟都没有考中科举。袁世凯之后一直跟着叔叔生活,叔叔比较喜欢军事,在叔叔的影响之下,袁世凯最终也成为一方将领。袁世凯很小的时候就看着叔叔兴办团练,叔叔告诉他,在乱世之中需要有一身武艺,只要这样才能建军立业从而保卫国家。后来袁世凯真就带兵打仗,成为一代枭雄。二哥袁世敦虽然没有考中科举,但是当时清朝卖官鬻爵的现象比较严重,后来袁世敦买了一个八品小官。

最官场上,如果没有袁世凯的照顾,袁世敦一辈子都只能做小官。后来袁世凯受到了朝廷的重用,此时他并没有忘记二哥。在袁世凯的举荐之下,二哥袁世敦最后谋得一个实权,在营务处做事,比当年买的虚职强多了。二哥袁世敦到了营务处之后,他也有些本事,没几年的功夫就可以带兵打仗了。当时山东境内的义和团闹得很凶,袁世敦接到朝廷的命令镇压义和团。可是义和团的势力比较大,袁世敦一开始因为疏忽放走了为首的朱红灯。

虽然后来袁世敦又派兵捉拿了朱红灯,可是这件事被袁世凯的政敌知道了。这些政敌一直在找袁世凯的把柄,想把袁世凯挤下去,可是并没有在袁世凯身上找到什么过错之处,于是他们把目标瞄向了袁世凯的哥哥袁世敦。政敌们在慈禧面前说袁世敦这次平定义和团并没有下功夫,还故意放走了朱红灯,这就是纵容义和团。慈禧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眼见着其他人都这么说,于是就惩罚了袁世敦。此时袁世凯正候任山东知府,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他也不好为哥哥辩护。

两兄弟因为这件事心中有了隔阂,袁世敦认为他是在为袁世凯受罚,这次完全是袁世凯的政敌在找把柄,所以心中有苦说不出。而面对二哥这样,袁世凯没有出面调和,没有为他辩解什么,最后受到了更不应该受到的惩罚。这股气憋在袁世敦心中,后来袁世凯接连升迁,位高权重。可是袁世敦觉得作为弟弟的袁世凯不够意思。以至于后来袁世凯的母亲刘夫人去世,二哥袁世敦都拒接让刘夫人埋葬在祖坟中。袁世凯很希望母亲能够和父亲埋在一起,而作为袁家的大家长袁世敦死活不同意。

刘夫人去世之后,慈禧太后给了袁世凯四十天的假期,以便于安葬刘夫人。在众多士兵的保护之下,袁世凯护送着母亲的棺椁来到老家河南项城。袁世凯准备厚葬母亲,可是袁世敦不同意葬在祖坟中。此时袁世凯手握重兵,可以说完全掌控着大清王朝的命脉,也算是衣锦还乡了。即便如此,袁世敦认为这种礼法不能坏了,妾室是不能进祖坟的。后来袁世凯只好在别的地方安葬了母亲。这件事让袁世凯很伤心,毕竟能够葬在祖坟是母亲的心愿,可是面对执拗的二哥,他也不好说什么。

袁世凯十分孝顺,一位孝子最终不能完成母亲的遗愿,这样的心情大多数人都能体会到。后来袁世凯发誓这辈子都不回老家,这其实已经跟自己的兄弟姐妹们恩断义绝。然而袁世凯就这么做了,之后他在一段时间内被迫归隐,即便如此都没回项城,而是去了河南的其他地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