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0開源基礎設施峯會上,OpenStack基金會宣佈正式演進爲開源基礎設施基金會(Open Infrastructure Foundation, OIF),更名意味着基金會的使命、所涉及的領域及社區事務的進一步拓展,由此推進開源領域下一個十年的發展。

OpenStack基金會走過黃金十年 開啓新徵程

十年來,OpenStack項目蓬勃發展,累計發佈了22個版本,支撐了超過75個公有云數據中心及數千個私有云,總體計算核心超過千萬,與Linux kernel、Chromium並列爲全球三大開源項目之一。

作爲開源雲操作系統,OpenStack已成爲企業級用戶私有云、混合雲及行業雲實施標準,更成爲了開放基礎設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CCW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五大私有云供應商中有四家企業基於OpenStack。

近年來,隨着人工智能、5G、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新型工作負載不斷湧現,基礎設施要求支持新的芯片架構,從大規模擴展到裸機的自動化部署,並與其他開源組件相集成,同時邊緣側快速增長的數據處理需求,也使雲平臺的部署從中心擴展到邊緣。

伴隨着功能的調整,OpenStack定位已經從雲操作系統逐漸演進爲開源基礎設施——Open Infrastructure,通過構建、集成和測試更多開源組件,在推動應用上雲之外承擔起促進業務創新的新使命。隨着技術與市場的不斷變革,OSF如今正式演進爲OIF,成爲開源基礎設施的大本營。

開源基礎設施走向融合化、智能化、規模化

在OpenStack基金會更名的背後,折射出的是開源基礎設施正在不斷走向融合化、智能化、規模化。作爲開源技術的核心推動者、OIF基金會黃金會員,浪潮在持續完善OpenStack的同時,積極推進開源基礎設施的發展,通過創新實踐實現了行業引領。

在推進智能化應用方面,浪潮從實際應用場景出發面向AI和邊緣計算開發GPU Tesla V100、FPGA、NVMe等硬件驅動,爲AI訓練、AI推理、AIStation提供硬件加速支持,爲硬件設備在AI、邊緣等方面性能加速提供了先決條件。

在規模化方面,浪潮完成了全球最大規模單一集羣實踐,並就大規模雲平臺Vitrage根因分析服務進行了優化,增強環境部署能力,在Kolla和Kolla-ansible項目中增加Vitrage-Persistor容器化配置,完成Vitrage服務容器化自動部署配置。此外,針對在大規模實踐場景中發現稀疏文件拷貝效率低下的問題,研發團隊經過深入代碼分析,多次場景模擬測試,對Cinder項目中的卷數據拷貝機制進行了深度優化和技術創新,從而加速卷拷貝過程。

基於“源於開源,饋於開源”的理念,浪潮將以上優化增強全部以社區貢獻的形式回饋。截至目前,浪潮在V版本社區貢獻國內第一,在OpenStack峯會已發佈Keynote演講2篇,主旨發言23篇。通過發言向社區和產業界分享了浪潮在OpenStack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創新,促進開源基礎設施不斷成熟完善。

伴隨着基金會的更名,屬於開源基礎設施的時代已經到來,基於開源的創新及實踐能力將成爲衡量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標準。爲了讓用戶對未來基礎設施發展有更加直觀的認識,浪潮即將攜手合作夥伴舉辦雲海創新實踐論壇,通過更多可直觀感知的實踐操作,分享在雲數智方面的領先技術積澱,在打造智算中心“融合操作系統”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升級的行業產品解決方案,以及在“平臺+生態”戰略指導下的合作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