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斌國

昨天也就是10月22日,據《國防新聞》報道,特朗普的國家安全顧問承諾爲所有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配備高超音速導彈。這將有可能“將目標保持在遠距離危險中”。唐納德·特朗普的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賴恩在10月21日星期三在樸次茅斯(緬因州)船廠發表講話時表示,高超音速導彈將首先安裝在弗吉尼亞級攻擊潛艇上,然後安裝在新的祖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上,最後安裝在三個版本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他說:“海軍的常規快速打擊計劃將提供高超音速導彈能力,將遠距離的危險目標維持在遠處。”

正如媒體所解釋的那樣,這對美國海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爲增加的戰鬥力和破壞範圍解決了“使中國在該地區保持距離的問題”。美國媒體的解釋指出,很顯然這種針對性來自於亞太。

但是,對於羅伯特·奧布賴恩(Robert O'Brien)而言,美國海軍目前的高超音速導彈設計太大,無法容納所有阿利·伯克(Arleigh Burke)級艦上使用的發射器。

這將需要非常昂貴的重建工作,這可能會使造船廠在未來幾年內陷入困境。這就是爲什麼正在考慮的另一個想法是在下一代戰鬥艦上安裝更大的垂直髮射系統單元的原因。

楊斌國評論:根據專業期刊報道《飛航導彈》指出,近年來,隨着主要對手反介入/區域拒止( A2/ AD) 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俄羅斯等國家在高超聲速 武器技術領域的快速進展,美國開始擔心在該領域 會落後於競爭對手。

自2016 年以來,美國軍方、國 會、智庫等各方均開始集中呼籲美軍加快推動高超 聲速武器的採辦工作,加速發展高超聲速導彈,並 啓動了多個重要研製項目。2018 年10 月11 日,美 國《航空週刊》發表專欄文章,對美國高超聲速 武器的發展現狀及路線進行了長篇分析,披露了大 量美軍高超聲速導彈技術方案及研製計劃等相關信 息。基於此報道,結合美國國防預算文件和高超聲 速導彈最新發展動向進行分析,可以判斷美軍已基 本明確採取三步走戰略發展高超聲速導彈。

美國高超聲速飛行器技術發展始於 20 世紀 50 年代,它以飛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強等潛在能力備 受各方關注和重視。自 20 世紀 90 年代末以來,美 國先後實施了可負擔得起的快速反應導彈演示 ( ARRMD) 、高速打擊導彈( HyStrike) 、高超聲速飛 行導彈( HyFly) 、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 HTV-2) 等 多個以高超聲速導彈爲應用背景的演示驗證項目但由於技術難度大、經費投入不足、試驗能力支撐 不足等原因,這些項目多半未能順利向工程型號轉化。

美國高超聲速導彈正在從以技術集成演示驗證 爲目標的預先研究階段逐漸轉入以形成作戰能力爲 目標的型號研製階段,當前公開披露了 6 個高超聲 速導彈在研項目。在 2018 年 2 月公佈的美國 2019 財年國防預算文件中,美軍高超聲速導彈科研項 目的 2019 財年預算申請總額達到8 億美元以上, 相比上一財年增長近1 倍。

美國戰術級高超聲速導彈的研製形成了陸/海/ 空多型全面發展的態勢,先充分利用成熟技術發展 快速列裝型號,再依託預研技術成果發展性能指標更先進的型號。

美空軍於2017 年率先啓動了高超聲速常規打 擊武器( HCSW)和空射快速響應武器( ARRW) 兩 個高超聲速導彈快速原型化樣機項目。這兩個項目 由美空軍部長直接指導,將在前期的技術預研成果 基礎上進行集成,並在實戰環境中進行演示驗證, 旨在爲後續導彈型號生產部署的戰略決策和資源分 配提供關鍵依據。美空軍 2018 年 4 月和 8 月分別 授予洛馬公司 9. 28 億美元的 HCSW 項目研製生產 合同和不超過 4. 8 億美元的 ARRW 項目研製生產 合同。

在持續推進原有 HAWC 和 TBG 兩個空射型演 示驗證項目的同時,DARPA 在 2018 年又新啓動作 戰火力( OpFires) 項目。計劃利用 TBG 項目成果, 與美陸軍聯合開展陸射型高超聲速導彈的演示驗 證,並選定洛克達因、Exquadrum 和內華達山脈 ( SNC) 三家公司共同開發和演示驗證用於高超聲速 導彈的地面發射推進系統。同時,在 2019 財年 增加海基型 TBG 的演示驗證路線,並考慮與海軍 聯合開展海基型 HAWC 研究。HAWC 和 TBG 計劃 2018 年完成飛行演示驗證飛行器的關鍵設計評審, 啓動總裝和集成工作,預計2019 年開展首飛。

美軍目前公開的唯一在研戰略級先進高超聲速 武器( AHW) 項目,也即將由技術驗證階段轉入工 程研製階段。AHW 項目是在美國防部長辦公廳 ( OSD) 主管的常規快速全球打擊( CPGS) 計劃需求 框架下開展的。OSD 於2008 年啓動 CPGS 計劃,經 過前期對多種研發方案的論證和關鍵技術的驗證, 2011 年開始淘汰美空軍和DARPA 提出的HTV-2 項 目方案( 大升阻比外形,射程超過 10 000 ㎞,如圖 1 所示) ,確定以美陸軍提出的 AHW 項目方案( 小 升阻比雙錐體外形,射程約6 000 ㎞,見圖2 所示) 爲技術主攻方向,2014 年進一步明確了以海軍潛射 型導彈爲型號背景方向。2017 年 10 月,在美海軍 主導下,AHW 項目完成了中遠程潛射型高超聲速 助推滑翔導彈的首次技術驗證飛行試驗( 代號爲 FE-1) ,計劃於 2020 年和 2022 年分別開展第 2、3次飛行試驗。美海軍預計於 2020 年開始全面接管 CPGS 計劃,並將之更名爲常規快速打擊( CPS) 。

根據以上分析,美國按照最初計劃,將在2020年開始初步的高超音速導彈的作戰能力。現在不清楚,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所說是否是該計劃的實施部分?通過分析美國高超聲速導彈科研佈局,以及 《航空週刊》披露的信息可以看出,美國在綜合考慮 技術難度和裝備需求的基礎上,計劃採取三步走路 線推進高超聲速導彈的發展,使第一代在 2020 年 具備早期作戰能力。

在俄羅斯高超音速明顯領先的前提下,美國之所以並沒有表現出過度緊張。很顯然,美國在前期研發上明顯被外界新聞所低估了發展細節。但這並不意味着,美國在高超音速導彈方面的發展不足。而恰恰相反,在高科技軍事技術裝備領域,美國依然是那個不惜餘力、不管是在預研還是理論研究,都實際上早早地把世界拋在了後面

核子獵潛艇評論,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