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的我們多是離鄉人,想先問一句:花70萬給父母在老家建一棟土房子,你是否願意?

最新一期的《夢想改造家》就遞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2個兒子都已成家,能再爲父母在老家蓋房已實屬不易,原先的夯土房如今也就只有父親一個人居住~

父母去城裏跟孩子定居,基本是不可能,大半輩子的根都紮在了這兒,種地、養豬、打豆腐……種種習慣壓根不適應都市生活。

這期說是改造,實際上也是重建,之前的房子已經不能滿足基本的居住需求,但對老一輩的人來說,有頂、有牆、有竈,就有了家!

好在設計師顧憶並沒有紙上談兵,而是實地走訪了下週邊的農村建築,瞭解了下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建房結構。

看到這種佈局,同爲從農村走出來的我,真的是倍感熟悉啊!

之後的搭建過程更是困難重重,水電燃等等都得重做,畢竟他家是在山坡上,房子也是父母一輩結婚時才建的,那時壓根沒啥講究。

老家路遠地偏,光運輸費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即便放在現在,少說也得在20~35萬左右~

甚至地基下都是大塊的岩石,壓根打不下去,只能用混凝土澆築抬升標高,這點對於大部分農村家庭來說具有實際的借鑑意義。

之後就是儘可能的就地取材進行的搭建,整體主要是三種材料的利用:土、木和竹。牆面基本都是土壘的,而這正是傳統的夯土和現代技術的結合。

夯土牆有着保溫除溼的作用,對於老人來說也具有獨特的情懷,而這中間除了技術的支持,也有經驗豐富的師傅保駕護航,咱們就沒必要多操心了~

重建後的家

一樓

一樓除了客餐廚,就是他們父母和爺爺奶奶的臥室,每一間臥室都有獨立的衛生間,這點對於老人來說好處着實不少。

最外面一間留給需要用到輪椅的奶奶以及爺爺,外側預留坡路方便上下,2間臥室相鄰也方便互相照看

客廳結合當地人的習慣,設置了電子壁爐,尤其是過年的時候,最享受的就是一家老小圍在一塊聊天玩樂,也避免了揚灰問題。

整個土質的地面,舒適度極高。比起一般的樓房來說,較高的層高也是老家建房的一大特點,整個採光通風都是沒得說的。

桌子是之前的,重新打磨上漆,以後可以安排上一家老小的一日三餐。

傳統的土竈是老一輩的生活習慣,最難的油煙問題,也被專門的解決過了,寬敞的檯面能放下不少的東西~

旁邊還有延伸的一部分,既能補充竈臺臺面的使用,也能當作餐桌。畢竟日常只有老人們在家,坐輪椅的奶奶直接推到這裏即可用餐,也用不着換座位了。

旁邊還準備了現代化的竈臺,方便兒子和兒媳回來時使用,甭管家裏有多少人,這裏都能讓得開~

二樓

主要是兒子們的臥室,跟一樓做個分區,也避免了老人爬樓的麻煩,旋轉樓梯延伸上去,藝術感十足,旁邊的空心磚也能寫些祝福的話塞進去,頗有意義。

客廳前後一部分拿出來做休閒區,剛好對着後山的風景,自得一份愜意,前面則是糧食的放置區,畢竟老家人的儲存習慣,這點可謂是極其貼心了。

即便是在2樓,臥室也有獨立的衛生間,木質的舒適和土質的醇厚相結合,自帶一種舒心自在,以後老了要是能住在這樣的房子裏,想想都美了。

2樓還有極大的套內陽臺,方便休閒娛樂,雖說現在只做到80%,效果還是不錯的。

設計師考慮是十分周到的,後續孩子大了,還能在這裏隔出一間房

我想,一個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無病無災,臨老了,兒女如果也能貼心爲你考慮,那就是你一輩子最成功的事情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