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龍橋,又名靈芝橋和虹橋,位於紹興市區西郭門外,會龍橋向西約400米處。是一座南北跨向的單孔半圓形石拱橋。橫跨浙東大運河紹興段。

玉龍橋全長17.60米,寬3.50米,橋高4.30米,拱高3.50米,橋跨徑5.80米。

玉龍橋橋面長2.51米,橋面淨寬2.92米,橋面中間置有一整塊石板,長2.28米,寬2.36米。現橋南是16級石臺階,長7.20米;橋北19級石階,長8.00米。這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發現此橋的南北臺階靠東石欄處,另設有了一條斜坡石,這是爲了便於兩輪車通行的。這條斜坡不像其他橋上的斜坡是後來用水泥混凝土加鋪上去的,這條斜坡石是用整一條原石鋪設的,是當時建橋時特別設計的,目前看來,至少在紹興是獨一無二的。此橋還有特別之處,就是橋面的南北第一級石臺階是用整條原石鑿刻成凹型臺階的,這也是很罕見的。第一級臺階長2.92米,最後一級臺階長3.44米,使橋臺有明顯的變幅收分。

該橋石臺階兩端均設垂帶斜坡石,斜坡石上置實體石橋欄,橋欄板內外側均雕鑿有紋飾,而這石橋欄是整塊石料,長達6.52米。石欄高0.46米,厚0.22米,石欄間設望柱,高0.83米,柱頭是圓球形石燈狀飾物。橋面西側石欄外側和拱券頂部均刻有“玉龍橋”,三字,橋面東側石欄外側和拱券頂部均刻有“靈芝橋”三字,兩旁還有落款小字,可惜難以辨認。一座橋刻兩個橋名,也是很特別的。

玉龍橋拱券爲橫聯分節並列砌築,橋臺金剛牆用條石錯縫疊砌。橋始建於宋代,具體年份不詳,民國十三年秋(1924)重修。目前玉龍橋附近的老民居已全部拆遷,西郭門外改造成迎恩門社區,所幸玉龍橋未拆,近年又進行了一次維修,但周圍的環境已今非昔比了。

據傳,宋理宗趙與莒的外婆家全氏宅屋就在西郭門外,與玉龍橋和會龍橋相距不遠。幼時的趙與莒和弟弟常在此洗浴玩水,據說在玉龍橋邊的河埠頭有一石墩,趙與莒和弟弟在玩得喫力時常在此石墩上休息。當時有人想把此石墩搬走,卻因其生得很深,人們無法將其撼動搬走。後來趙與莒成了南宋理宗皇帝,舊時把皇帝稱爲“龍”,這宋理宗幼時常洗浴戲水的地方就被人們稱爲浴龍潭,因爲紹興話中“玉”和“浴”同音,人們就把龍洗浴旁邊的石拱橋叫玉龍橋了。至於橋上爲什麼還刻“靈芝橋”,因爲此地舊時曾盛產靈芝,故名。還有人叫它爲虹橋,是因爲該橋橫跨古運河,氣勢恢宏,如長虹臥波,故也稱虹橋。

玉龍橋造型優美,用料講究,結構牢固,做工精良,保存較好,雕刻樸素簡潔,並有確切紀年,是一座具有一定科學、歷史、藝術價值的水鄉石拱橋。玉龍橋與會龍橋一西一東,一橫一豎的組合,成爲紹興境內浙東古運河上的一大景觀。清代著名文史學家李慈銘於1861年寫的《青田湖競渡詞十六首》中的一首詩中寫道:“虹橋三里小紅樓,樓下人家早艤舟。釧影隔窗燈未滅,曉星簾幕各梳頭”。描寫了玉龍橋邊舊時女子忙於化妝看龍舟競渡的熱鬧情景。玉龍橋現爲紹興市文物保護點。

作者(陳樹堯)簡介: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祕書處祕書,紹興市古橋學會理事,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組長,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成員,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成員,紹興市關工委科普團成員。2018年著《紹興橋鄉》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