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山毓秀橋,位於紹興市越城區靈芝街道西山頭村,跨村中無名河,橋北不遠即爲柯袍公路。因橋東有座土地廟,當地人俗叫廟橋。橋爲東西跨向石樑橋。

鎮山毓秀橋原是單孔石樑橋,建於清代光緒九年(1883),原橋橋面爲四拼石樑,橋面長5.70米,寬2.14米,石樑厚0.38米。橋面南北兩側置實體整條石欄,欄上高0.48米,厚0.20米,石欄兩端爲半圓形,較爲少見。

鎮山毓秀橋東西兩橋臺爲條石錯縫疊砌,之間施以榫卯結構。橋臺上口施伸頭冒石,上擱四條梁石。橋寬2.70米,橋高3.00米,孔高2.10米,跨徑5.60米。橋西面置11級石臺階,上窄下寬呈梯形。

此地因臨近三江閘口,每逢三冮閘泄水,此地的水位相差很大,水流湍急,常發生事故,曾有一艘滿載河泥的捻泥船撞沉一般供銷社的賣貨船。1955年,當地鄉政府向縣政府請求,爲了便於泄洪,準備拓寬河道,於是把鎮山毓秀橋東岸的河岸挖掉加寬河面,就在鎮山毓秀橋東橋臺的四級臺階處抬高,用斗門新庵拆來的四條長石作橋樑,增建了一孔梁橋,與老橋連在一起成爲二孔石樑橋。橋總長20.50米,石樑南側刻有“一九五五年增建”字樣。兩橋雖爲不同時期所建,其形式比較吻合。

西面的老橋的橋樑石南北兩側中間,刻有楷書“鎮山毓秀橋”五字橋名,落款刻“光緒九年”等字樣。鎮山毓秀橋原橋建於公元1883年。橋結構簡潔、樸實,保存基本完整,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目前雖然不是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保護點,但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登記表之內,建議有關單位將其列入文物保護點。

西山頭村位於靈芝街道北部,南瀕昂桑湖(犭央犭茶湖),因在鳳凰山以西,故名西山頭。過去村中以馮、李、王三姓爲主,但無祠堂家譜,傳統以抲魚爲主。這裏過去是個孤島懸渡,進出村莊靠漁船或渡船。

據村內兩位七十多歲的老人說,當年村中有個王姓大戶人家,人們稱其主人爲大王店王,爲人熱心誠實,他首先倡議建一座石橋,並帶頭捐資,得到當地百姓響應,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於光緒九年終於建成一座石橋。據說因爲當年鳳凰山擋住去斗門的去路,橋造好後,當地老百姓還修築一條山路,創立風水,可以直通斗門,希望村民從此能夠勤奮好學,造福鄉梓。故取名鎮山毓秀橋。

西山頭村原屬紹興縣齊賢鎮,2003年始劃入越城區靈芝街道。

作者(陳樹堯)簡介: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祕書處祕書,紹興市古橋學會理事,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組長,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成員,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成員,紹興市關工委科普團成員。2018年著《紹興橋鄉》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