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坑道部队的英勇作战是妇孺皆知的,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志愿军高炮部队的贡献,事实上,志愿军高炮部队在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得美国炮兵的准度大大下降,从另一角度确保了坑道部队的安全。

抗美援朝爆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缺乏空军和高炮,美国空军可以肆无忌惮低空侦察、攻击志愿军的地面部队,这对志愿军的步兵以及后勤构成了重大威胁,比如志愿军入朝时期拥有1300辆汽车,然而仅仅一个月,在空袭中就损失了1000多辆,平均每天30多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51年的下半年,直到中苏空军参战,以及苏联援助的高炮到位,才得以稍稍好转。由于空军只能在特定区域作战,所以在前线,志愿军防空更多依赖的是高炮。

整个战争期间,志愿军参与作战的独立高射炮营总共有53个,清一色装备苏制高射炮,包括85毫米高炮、37毫米高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其中主力无疑是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这种牵引式高射炮是在博福斯40毫米高炮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对付低空目标特别有效。上甘岭之战中,志愿军就用这款炮狠狠教训了美国的校正飞机和对地攻击机。

上甘岭战役爆发之初,美军就投入了大量火炮,在空中校正机的辅助下,美军的炮弹特别精准。为了打掉美军炮兵的“眼睛”,志愿军出动高炮部队,战士们把高炮拆开后,运到山顶,然后再组装起来,并给予高超的伪装。

到了10月16日,也就是上甘岭战役爆发两天后,志愿军高炮部队已经完成作战准备。这天早上,美军炮火照例向志愿军前沿阵地以及纵深实施炮击,之后,美军校正机也飞到阵地上空观察。这些飞机和往常一样,飞得很低,估计,也就在1.2000米的高度,他们想当然的认为,志愿军没有对付它们的手段,所以显得有恃无恐。然而,志愿军的6门37毫米高炮以及3挺高射机枪已经瞄准了它们。

上午10时14分,在美军校正机进入高炮火力区域内后,志愿军高炮部队开始发出怒吼,一阵密集的弹雨射向天空,美军校正机猝不及防,被击中,坠落在阵地前。当时,看到这一幕的四十五师副师长非常高兴,连声说:“就这么打!”受到鼓励的志愿军高炮部队再接再厉,在大约半个小时后,又击伤了一架有运输机改装的C-47侦察机。

美国人一看自己的飞机接二连三被击落击伤,意识到了志愿军阵地上已经有了高射炮,于是,他们在炮击的同时,开始出动攻击机,对志愿军阵地进行轰炸和扫射。既然送上门了,不留下点什么,就别想走了。高炮部队离开展开反击,在战斗中,击落击伤美机各1架。在接下来几天的战斗中,高炮部队又击落美军F-84以及校正机各一架。

另外,通过几天的作战观察,志愿军初步摸清了美机的活动规律、作战队形、飞行高度等。

当然,美国人也不是死脑筋,他们吃了亏之后,也改变了战术,比如,他们发现志愿军高炮置于山上,他们就利用山沟和高炮死角处进行攻击,同时,为了避免遭到炮击,他们首先会用地面炮火向志愿军高炮部队进行压制性射击,并使用烟雾弹来遮掩高炮视界,美军飞机还在3.4000米的高度使用不规则队形以及不同的俯冲点进行轰炸,使得志愿军高炮不能集中火力打击一个方向的一个目标等等。

对此,志愿军高炮的策略是集中火力攻击一点;以班排为单位,灵活作战;提高伪装隐蔽;把校正地和攻击机作为重点打击目标。

高炮部队的这套战术,得到充分发挥,尤其在10月20日的战斗中,在3小时内击伤4架美军飞机。

10月20日,早上7点开始,美军的校正机就开始在志愿军阵地上空盘旋,与此同时,美军炮火倾泻覆盖阵地。志愿军高炮部队沉着应战,在通信兵保证了通讯联络的情况下,朝着美军校正机猛烈开火。从7点到9点,平均每个小时就击伤一架美军校正机,并在9点16份击伤了美军一架F-51螺旋桨战斗机。

3个小时,4架飞机被击伤,美军也承受不起,他们也就不敢在阵地上空6000米内进行盘旋侦察了,而美军炮兵失去了校正机这双“眼睛”,射击精度大大下降了。在这一天,高炮部队还给了美军轰炸编队一个迎头痛击,击伤后者2架飞机。

在整个战役中,“联合国军”共发射了190万发炮弹,在如此密集的炮火下,志愿军伤亡1万多人,除了坑道给予保护外,高炮部队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让敌军的炮火失去了准度,降低了坑道部队的伤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