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坑道部隊的英勇作戰是婦孺皆知的,不過,很少有人注意到,志願軍高炮部隊的貢獻,事實上,志願軍高炮部隊在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正是他們的存在,使得美國炮兵的準度大大下降,從另一角度確保了坑道部隊的安全。

抗美援朝爆發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因爲缺乏空軍和高炮,美國空軍可以肆無忌憚低空偵察、攻擊志願軍的地面部隊,這對志願軍的步兵以及後勤構成了重大威脅,比如志願軍入朝時期擁有1300輛汽車,然而僅僅一個月,在空襲中就損失了1000多輛,平均每天30多輛。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51年的下半年,直到中蘇空軍參戰,以及蘇聯援助的高炮到位,才得以稍稍好轉。由於空軍只能在特定區域作戰,所以在前線,志願軍防空更多依賴的是高炮。

整個戰爭期間,志願軍參與作戰的獨立高射炮營總共有53個,清一色裝備蘇制高射炮,包括85毫米高炮、37毫米高炮和12.7毫米高射機槍,其中主力無疑是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這種牽引式高射炮是在博福斯40毫米高炮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對付低空目標特別有效。上甘嶺之戰中,志願軍就用這款炮狠狠教訓了美國的校正飛機和對地攻擊機。

上甘嶺戰役爆發之初,美軍就投入了大量火炮,在空中校正機的輔助下,美軍的炮彈特別精準。爲了打掉美軍炮兵的“眼睛”,志願軍出動高炮部隊,戰士們把高炮拆開後,運到山頂,然後再組裝起來,並給予高超的僞裝。

到了10月16日,也就是上甘嶺戰役爆發兩天後,志願軍高炮部隊已經完成作戰準備。這天早上,美軍炮火照例向志願軍前沿陣地以及縱深實施炮擊,之後,美軍校正機也飛到陣地上空觀察。這些飛機和往常一樣,飛得很低,估計,也就在1.2000米的高度,他們想當然的認爲,志願軍沒有對付它們的手段,所以顯得有恃無恐。然而,志願軍的6門37毫米高炮以及3挺高射機槍已經瞄準了它們。

上午10時14分,在美軍校正機進入高炮火力區域內後,志願軍高炮部隊開始發出怒吼,一陣密集的彈雨射向天空,美軍校正機猝不及防,被擊中,墜落在陣地前。當時,看到這一幕的四十五師副師長非常高興,連聲說:“就這麼打!”受到鼓勵的志願軍高炮部隊再接再厲,在大約半個小時後,又擊傷了一架有運輸機改裝的C-47偵察機。

美國人一看自己的飛機接二連三被擊落擊傷,意識到了志願軍陣地上已經有了高射炮,於是,他們在炮擊的同時,開始出動攻擊機,對志願軍陣地進行轟炸和掃射。既然送上門了,不留下點什麼,就別想走了。高炮部隊離開展開反擊,在戰鬥中,擊落擊傷美機各1架。在接下來幾天的戰鬥中,高炮部隊又擊落美軍F-84以及校正機各一架。

另外,通過幾天的作戰觀察,志願軍初步摸清了美機的活動規律、作戰隊形、飛行高度等。

當然,美國人也不是死腦筋,他們喫了虧之後,也改變了戰術,比如,他們發現志願軍高炮置於山上,他們就利用山溝和高炮死角處進行攻擊,同時,爲了避免遭到炮擊,他們首先會用地面炮火向志願軍高炮部隊進行壓制性射擊,並使用煙霧彈來遮掩高炮視界,美軍飛機還在3.4000米的高度使用不規則隊形以及不同的俯衝點進行轟炸,使得志願軍高炮不能集中火力打擊一個方向的一個目標等等。

對此,志願軍高炮的策略是集中火力攻擊一點;以班排爲單位,靈活作戰;提高僞裝隱蔽;把校正地和攻擊機作爲重點打擊目標。

高炮部隊的這套戰術,得到充分發揮,尤其在10月20日的戰鬥中,在3小時內擊傷4架美軍飛機。

10月20日,早上7點開始,美軍的校正機就開始在志願軍陣地上空盤旋,與此同時,美軍炮火傾瀉覆蓋陣地。志願軍高炮部隊沉着應戰,在通信兵保證了通訊聯絡的情況下,朝着美軍校正機猛烈開火。從7點到9點,平均每個小時就擊傷一架美軍校正機,並在9點16份擊傷了美軍一架F-51螺旋槳戰鬥機。

3個小時,4架飛機被擊傷,美軍也承受不起,他們也就不敢在陣地上空6000米內進行盤旋偵察了,而美軍炮兵失去了校正機這雙“眼睛”,射擊精度大大下降了。在這一天,高炮部隊還給了美軍轟炸編隊一個迎頭痛擊,擊傷後者2架飛機。

在整個戰役中,“聯合國軍”共發射了190萬發炮彈,在如此密集的炮火下,志願軍傷亡1萬多人,除了坑道給予保護外,高炮部隊無疑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們讓敵軍的炮火失去了準度,降低了坑道部隊的傷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