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音樂史,中國音樂可謂是海納百川、兼收幷蓄,從未被哪種外來音樂湮沒過。世界在向前發展,中外音樂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是客觀事實,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隨着時間的向前推進,這種交流在越來越大的範圍內越來越廣泛的接觸中,以越來越深入和直接的方式進行着。只有交流,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才能更好的向前發展

一、魏晉時南北朝時期的音樂文化背景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漢王朝的統治各地豪強、軍閥鎮壓了農民起義後,又相互吞井,進入了割據、混戰的時代西晉王朝放縱門闊士族,形成了門閥政治。

同時,也加強了各地諸侯分封同宗室王侯的權力,以護衛皇室爲藉口。但這些措施使西晉政治更加腐敗,統治者更加奢侈腐化。經過了“八王之亂”,西晉就逐漸走向了滅亡。

公元317年,皇族司馬睿流亡到江南,建立東晉王朝,而北方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

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學”,才建立起儒學在官方文化上的統治地位。但隨着漢王朝的衰落,漢代儒學的弊端就在研究中日益顯現了出來。

這時爲了適應現實政治的需要,各種思想就開始逐漸活躍了起來,遂而形成了儒、道、釋三家爲上,各種思想並存的百花齊放的局面,如曹操提倡“唯纔是舉”。這樣,以通經而取官祿的道路斷絕了,儒學的就失去了統治地位。

而後大量西域音樂文化以各種形式的傳入,導致了中原宮廷中雅、胡、俗樂合流的傾向,使不同的音樂文化之間產生有益的相互傳播,彼此吸收和消化,豐富充實了各自原來獨有的文化機體。

這樣,既使得了西域樂舞的風格及組織形式成爲隋唐宮廷燕樂的主體部分,也促進了中原宮廷音樂文化的更新與重構。這是外族音樂與中原傳統音樂文化的一個整合過程,故而使西城音樂在本階段的傳播上具有了深度和特別的意義。

二、玄學文化對中國音樂文化的影響

曹魏建立政權之後,玄學思想盛行,並在三四百年的時間裏成爲了各種思想裏的上流,玄學是在不完全背棄儒家封建倫理的基本觀念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由於在當時掌握實權的人大多都是軍閥,他們對當時的士人隨意殺戮,往往一言不慎即招殺身之禍。在這種環境之中,知識分子只有從事這種與現實政治完全無關的學問以求免禍全身。

所以這個時期專講玄理,成了社會風氣。玄學本身有不同派別,反映了地主階級不同政治集團的矛盾鬥爭。

玄學文化其本身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動亂的產物,門閥政治囚禁了庶族知識分子上升的官場之路,黑暗的政治背景下,喚醒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他們寄情于山水之間。

但連年的社會動亂卻從未使得他們有過一刻的鬆懈,就是做個隱士,也無法逃脫社會的牢籠,而玄學家們在自己中歡呼之時,也爲他們的音樂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音樂的興起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音樂文化與外族音樂的交流以西樂東漸爲主,大量西域樂舞及其樂器、樂人在華夏音樂文化的發展歷史中揮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其中大多數西域樂舞在隨唐燕樂的發展中居有重要地位,影響甚廣。

在這一歷史時期,政權的頻繁更替、戰爭的掠奪以及不同統治者之間的外交活動等對外族音樂文化在中原地區的傳播影響極大,故其傳播方式主要有戰爭傳播、宗教傳播、通婚傳播、朝貢傳播及商業傳播等。

魏晉南北朝是佛教與中國同化的關鍵時期,在這段時期內,具有異域風格的佛教音樂伴隨着佛教中國化的進程,經歷了一個重要的佛教音樂逐漸中國化的階段,實現了西域佛樂與中國傳統音樂的相互碰撞交融,並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和創新。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音樂的承啓性是在大規模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吸收外來音樂精華來填補已有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形成以中國佛教音樂爲主多種外域佛教音樂並存的佛教音樂局面。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音樂也可以說是漢朝佛教音樂的繼承發展,也爲此後隋唐文化的繁盛奠定基礎。

佛教的傳入,給中國大地帶來一股強烈的異域風情,其理念深刻地影響和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變化。

佛教音樂,作爲佛教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類伴隨着佛教在中國傳播。當中國佛教音樂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便開始從思想、地域、人數、政治、經濟、佛享活動等各方面漸進地過渡,並逐步成功轉型到以自我開放爲中國佛教音樂特徵的隋唐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之間交往愈加深入使節往來除了物品的交換,一些外域的物種和藝術風格也並傳入,包括樂器和音樂理論。

在北周武帝時期,跟隨突厥皇后一同進入中原的龜茲音樂家蘇衹婆帶來了西域所用的“五旦七調”音樂理論,並傳子當時音樂家鄭譯學習龜茲琵琶和龜茲樂調理論,豐富了當時傳統的樂律理論。蘇祗婆的七調是梵音聲律中的俗樂音階,與中國傳統清商樂的音調差別不大,只是多了兩個變音。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音樂對後世的影響

在佛教音樂在中國已近兩千年多年的文化歷史中,始終扮演着輔助傳播佛教文化的重要角色。這個角色在佛教的傳播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在佛教中有着自己完整的發展體系。佛教音樂同佛教一樣,不可能獨立於某一個時期,在每個時期都具有各自的形態、特徵和印記。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音樂,由於處於特定的歷史階段,所以呈現出不同於其他時期而特有的精神面貌。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曾經也出現過“三武宗”四次滅佛但是,經過長期的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佛教思想還是在中國穩住了自己崇高的地位,中國思想由此進入儒、佛、道的“三教合流”階段,並由此成爲中國思想文化的主流。

魏晉南北朝的佛教音樂,在中國佛教音樂史上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階段,它標誌着佛教音樂的普及和發展,對於我國傳統音樂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個發展良好的朝代自始至終都是擅於學習和吸取各方面優秀文化成果來實現自身強大的朝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音樂文化從制度到精神、從建設到發展,都給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奠定了穩固基礎。深入地瞭解,然後融匯古今,必能更好地瞭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城音樂文化的大量傳入,亦與這一歷史時期統治階級的文化政策密切相關統治者所採用的“戎華兼採”的音樂制度,爲外族音樂在中原的廣泛傳播創造了條件,也反映了中原宮廷對外族音樂取捨的主動選擇性特點。

五、結語

佛教在中國從最初地生根,逐漸地慢慢發芽、紮根,到現在的壯大,中國以其虛懷若谷的精神和海納百川的氣度接納了這一新宗教。

由於歷代統治階級對佛教的崇敬和支持,給這一外來宗教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條件和更大的發展空間,使佛教有可能逐步融入到中國悠久傳統的文化土壤中去另開新枝,並生根、滋長,成蔭。

佛教音樂隨着佛教的傳入也經歷瞭如波浪式的起伏發展,經過了魏晉南北朝的轉折過渡才達到隋唐的繁盛高潮,最終才得以形成今天的這個局面。

參考文獻:馮文慈《中外音樂交流史》、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岸邊成雄《論西域藝術家及其對古代文化史的貢獻》、王克芬《薈萃交流異彩紛呈一論魏晉南北朝文化樂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