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國民黨在大陸的地盤幾乎全部丟光,西昌丟失後,海南島也面臨危境。早在退據臺灣之前,蔣介石就成立了以薛嶽爲總司令的海南防衛總部,總兵力達十萬之衆,主要是從廣東潰逃的國民黨軍餘漢謀集團殘部,連同島上原有的第64軍等部。薛嶽將這些殘餘力量整編爲19個師,對海南島實行環島防禦。另以海軍艦艇50艘、飛機45架組成所謂海陸空立體防禦,薛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爲"伯陵防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海登陸。

薛嶽,字伯陵,曾是抗戰時期殲敵最多的名將,自恃“能戰”,部署三道防線,自稱爲“伯陵防線”堅如“銅牆鐵壁”。1950年4月16日,人民解放軍強渡瓊州海峽,發起海南島戰役,節節勝利。

雖然戰況已不利,薛嶽仍不斷向臺灣發送“捷報”。蔣介石知道實情時,已難挽敗局,氣得大罵薛嶽“可恥之至”。薛嶽則認爲蔣介石防止粵籍將領“坐大”,“而不惜犧牲瓊島”。蔣介石聽後,大罵薛嶽“忘恩負義”。

4月底到5月2日,國民黨殘軍撤離海南島。按“慣例”,蔣介石給這次“失敗”粉飾一翻,將這次撤退與美軍在二次大戰中縮防相提並論,稱是戰略轉移。蔣介石說,撤軍海南後,臺灣防守的兵力得以加強,是集中兵力的“第一步”。花言巧語地遮掩,只能體現內心的空虛。

海南島登陸戰役,我軍主要是依靠單一的陸軍,以木帆船和少量機帆船爲航渡工具實施的大規模登陸作戰。此戰,我軍以傷亡4500餘人的代價成功解放海南島,殲滅島上守軍3.3萬餘人,擊毀敵機2架,擊沉敵艦船1艘、擊傷5艘,繳獲各種火炮118門。縱觀作戰過程,準確把握登島作戰的時機,正確選擇登陸地點,是此次順利實施渡海登陸作戰的關鍵。此外,立足現有裝備,因地制宜、活用戰法,也是此次渡海作戰以劣勝優的重要原因。

海南島失守後,臺灣人心浮動,蔣介石的聲望再次降低。蔣介石讓蔣經國出面代表政府發言,爲海南島的失守予以辯護。蔣經國談了四點:一、中共爲壓制大陸人民反共情緒,才進犯海南;二、蘇聯要用海南島當海空基地,準備發動世界大戰;三、以海南島的鐵砂運蘇聯,製造武器;四、海南島是“國軍”軍事上的弱點。明白人都知道是“國軍無力防守海南”,哪來那麼多借口。

海南撤軍的震動尚未平息,舟山一線又告危情。蔣介石發表了一篇題爲《軍人魂》的演講,老調重彈“不成功便成仁”,說自己曾有意和南京共存亡,這回發誓:臺灣一旦陷落,決定以身殉國。語詞“大義凜然”,卻充滿失敗的低調情緒。果然,第二天頌文告:“國軍爲了集中一切兵力,確保臺灣反共基地”,又從舟山“轉進”。

蔣介石曾想抓住中共海戰弱點,固守東南沿海系列島嶼,海南島的失守已經給這一計劃毀滅性打擊。舟山羣島的戰略地位不亞於海南島。蔣介石在此集結了15萬大軍,因與大陸接近,騷擾起來方便,防守也不易。蔣介石權衡利弊,說服陳誠、周至柔等人,決定在解放軍進攻之前,悄悄從舟山羣島全面撤軍。

武力震懾,我軍兵不血刃地解放剩餘島嶼,全面解放了舟山羣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