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由戰國末期時呂不韋及其門客編撰的《呂氏春秋》中記錄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說,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周幽王由此也得到了了千古昏君的稱號,把一個好好的國家搞垮了。古今中外,各國都曾出現過昏君,這也爲後來的執政者提供了反面教材。

在2000多年後,也有一位“國君”差點以“一人之力”將自己折騰得亡國,他就是曾經的阿根廷總統胡安·庇隆。然而不同的是,周幽王是因一己之私惡意戲弄諸侯,庇隆卻是滿懷好心地將阿根廷從世界發達國家之列踢了出來。


▲庇隆舊照

01

阿根廷的國土面積有278萬多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的東南部。阿根廷本來是土著印第安人的領地,不過卻在16世紀中葉被西班牙殖民。在經歷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反抗後,阿根廷終於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成爲一個獨立的國家。

因爲阿根廷國內有着大量的礦產和農牧漁產品儲備,並且緊鄰麥哲倫海峽。獨立後的阿根廷便憑藉着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不僅與當時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建立了貿易關係,還在麥哲倫海峽設置關卡收取美國與歐洲等國貿易船隻來往的通行費。


▲麥哲倫海峽

到了20世紀初,昔日的西班牙殖民地阿根廷經濟實力已經穩居世界前十位,國民生產總值遠超德國法國等歐洲老牌強國,是南半球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由於當時的阿根廷實在太過富有,成爲了歐洲人要移民到美洲時的首要選擇。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發達的國家,卻因爲一位好心的總統,胡安·庇隆跌回了發展中國家的行列。如今經濟倒退、治安惡化的阿根廷只能勉強靠着販賣國內資源的方式維持經濟。


▲阿根廷街頭活動近照

02

1946年2月24日,胡安·庇隆在阿根廷的大選之中當選爲國家總統,並於5年後獲得連任。庇隆在上任之初便致力於建設一個更加平等的阿根廷來維護社會底層人們的利益,毋庸置疑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出發點。

不過庇隆政府在制定兩個“五年計劃”來發展國內的工業和農業時,出現了重工抑農的政策性偏差。這不僅沒有改善底層農民的生活條件,甚至還出現了農牧業產量下降、農業人口流失等諸多問題。國家工業的快速擴張又使得國內的資源儲備出現緊缺,爆發了大規模的通貨膨脹。


▲阿根廷發達的農牧業

除此之外,庇隆政府還採取了經濟獨立、不依附於他國的政策,一切以本國的利益爲出發點。爲此庇隆政府沒收英、美兩國在阿根廷國內的大部分資產,並且拒不償還之前阿根廷政府所欠下的債務,更以增加關稅稅率來設置貿易壁壘。

可是庇隆卻忘了阿根廷的立國之本是本國的農牧業產品出口,庇隆政府的對外經濟政策無異於殺雞取卵。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世界各國的經濟開始恢復,糧食肉類也不再短缺,阿根廷在提高關稅以後的農牧業產品不再具備任何優勢,國內的經濟因此迅速惡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舊照

03

阿根廷的通貨膨脹越加嚴重導致了國民對庇隆政府強烈的不滿,因爲生活費用直線上升而向政府提出了增加工資的要求,此時的庇隆又出了一記昏招:大量印刷鈔票。這成爲了後來阿根廷國內的軍官團和天主教會反抗庇隆統治的導火索,1955年9月19日庇隆終於被羣情激奮的國民趕下了臺。

雖然庇隆下臺了,但是他給阿根廷留下的後遺症卻一直沒有消除,國內的關稅稅率和通貨膨脹率依然一路飆升,致使這個曾經富甲一方的發達國家一蹶不振,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絲毫不見好轉。


▲阿根廷街景照

這一切的一切都歸咎於那個好心辦了壞事的庇隆總統,他爲了迎合民意置客觀的經濟規律於不顧,不僅打壓資本、化私爲公,甚至還閉關鎖國,導致國內階級矛盾爆發,出現通貨膨脹。這些舉措讓原本一片欣欣向榮的阿根廷落得個經濟凋敝、社會動盪的下場,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結語

其實我們應該都願意相信庇隆確實是一心爲國爲民,也很贊同他的出發點,可惜他操之過急,把一件好事情做得過了頭,反而造成了惡劣的結果。正如孔子在《論語·先進》中所講:“過猶不及”一樣,任何事情都需要把握之間的平衡。

參考資料:

《呂氏春秋》

《論語·先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