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0月25日電 (張婧 高瑩)10月中下旬,又一茬戈壁沙漠的蔬菜陸續長熟,地裏的鬥白、甜菜心、娃娃菜、紅筍、西蘭花等青翠欲滴。

位於甘肅河西走廊中段的金昌市,因地處戈壁和沙漠,自然條件嚴酷。但正是由於長期乾旱少雨,晝夜溫差大,加之土地沒有被過度開發和使用,反而爲金昌的農業生產帶來得天獨厚的生長優勢。目前,金昌市已發展成爲國內重要的供粵港澳蔬菜基地之一。

晨光熹微:從地頭到菜筐

收菜工蒙阿金來自貴州貴陽,從4月來到金昌,直到11月左右收完這裏最後一茬菜,她將和工友們“轉戰”去往廣東的蔬菜基地,繼續同樣的工作。“計件算工資,每天採收300多公斤,裝筐過秤,1個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這樣的生活,對於有10多年收菜經驗的蒙阿金來說,“熟練工”成爲她賺取更多工資的絕對優勢。

圖爲來自貴州貴陽的收菜工蒙阿金,她在金昌市金川區雙灣鎮九個井村的供粵港澳大灣區蔬菜基地裏忙碌着。 張婧 攝

蒙阿金的工作地點在金昌市金川區雙灣鎮九個井村,同她一樣,常年固定時期來這裏收菜的工人有1000人左右,她的老鄉顧業淼是衆多收菜工中爲數不多的男工之一,其左手扶着菜根部位,右手持小刀輕輕劃過,一顆顆鬥白被整齊碼放在菜筐中。

“菜地裏裝筐後需要搬到地頭,由轉運車輛統一拉運。”顧業淼年輕,幹力氣活不在話下,通常情況下,他在搬運完貼有自己標識的菜筐後,還要幫助其他女工幹體力活,由此獲得“班長”一職的他管理40多人,“收菜工熟練程度不同,幹活快慢就有差異。”他說,每班每天收菜數量在七八噸左右。

雙灣鎮副鎮長姚吉文告訴記者,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位於雙灣鎮九個井村,是2015年底招商引進廣東從玉集團組建的一家菜業經營企業,2016年建成3500多畝的蔬菜基地,經過5年發展,這裏的蔬菜連片種植面積達13000多畝。

日落西山:集散地“梳妝打扮”

以上蔬菜被運至金昌金從玉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作爲“集散地”在九個井村連片流轉土地,並種植露地蔬菜。無獨有偶,位於金昌市永昌縣的甘肅和鑫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也立足於當地高原夏菜種植基地,已成爲該市成立時間最早,銷量最大的供粵港澳大灣區蔬菜“集散地”。

航拍供粵港澳大灣區蔬菜基地。 高瑩 攝

秋日,中新網記者走進和鑫源公司,幾十輛從地頭滿載蔬菜而來的貨車集中停在院子一區域,而且每輛貨車四周都圍滿“菜工”,卸貨、剝葉、包裝……戈壁蔬菜在這裏接受“梳妝打扮”,從“土裏土氣”到“穿衣戴帽”,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來自雲南的吳橋飛手法嫺熟,娃娃菜從貨車上卸下來“堆成山”,她就負責挨個裹上包裝紙。今年是她在這裏打工的第3個年頭,每天包裝60多筐娃娃菜獲取300元工資,對此收入甚是滿意的她還叫上丈夫也來這裏當“菜工”,夫妻倆月收入1萬多。

上述2個規模較大的“集散地”不僅惠及來自雲南、貴州、四川等地“菜工”,還讓金昌本地人也享受到了“家門口打工的紅利”。永昌縣人王蘭蘋今年48歲,家門口打上工的她將家裏12畝地全部流轉給和鑫源公司,成了粵港澳大灣區蔬菜種植基地的一部分。

披星戴月:“0℃睡一覺”就出發

經過一道道把關、查驗、碼放,戈壁蔬菜“裝扮”起來了,它們也因此多了“精品菜”的標籤,隨後,“菜工”將打包好的菜箱送進冷庫,庫裏的溫度依蔬菜種類而定,一般在0℃左右。此時,冷庫中的“菜工”要再次檢查箱子裏的蔬菜,是否合規,是否擺放整齊,同時,還要放進適量冰袋,最後封箱放置。

圖爲金昌市永昌縣供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的冷庫中,“菜工”再次檢查,並放入適量冰袋保鮮。 張婧 攝

和鑫源公司董事長楊積安說,預冷5至6小時之後,剛好距離這批蔬菜採挖24個小時,它們將“乘坐”冷鏈車,開啓20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從出發開始,在48小時之內就能到達粵港澳大灣區,進而被端上民衆餐桌。這就意味着,戈壁蔬菜的“2日遊”旅程也將徹底結束。

“日銷售蔬菜500至600噸,其中,直供粵港澳大灣區的蔬菜量爲120噸。”楊積安介紹說,公司主要經營蔬菜瓜果育苗、種植、加工、儲藏、銷售。目前推廣種植的娃娃菜、甘藍、西芹、青筍、西蘭花和馬鈴薯6種蔬菜經甘肅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監測,認定爲無公害綠色農產品。

金昌市位於北緯38度這條光熱資源充沛、人體必需微量元素豐富的黃金分割線上,具有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水質好等優勢,產出的農產品品質好、營養豐富、綠色無污染,特別是金昌的高原夏菜種類豐富,色澤鮮亮,香甜濃郁,富含硒元素、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物質,其中,以“永昌胡蘿蔔”“金川紅辣椒”、菜心、娃娃菜、芥藍等爲代表的30多種優質蔬菜,已暢銷東南亞和全國市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完)

【編輯:葉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