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的名方白虎汤想必大家有所耳闻,能治壮热大汗、口渴脉洪等热证。因为这个方的缘故,石膏也广为人知,殊不知还有它的好搭档也十分值得一探究竟,它就是知母。知母也称为连母、地参、东根等,别名颇多,因为知母的鲜品作物分布较广,自东三省到甘肃等地均可见。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描写知母的新鲜植物“形似菖蒲而柔润”,叶很难死,即使掘根后也还会生长,只有根须枯干后才停止生长。《中药大辞典》规定的知母饮片来源于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一般需要至少栽培三年后才开始收获,挖出根茎,不要茎苗及须根,将杂质拣净,用水冲洗,捞出再润软,最后切片晒干就可以使用了。

《神农本草经》说知母味苦,性寒,可治疗“消渴、热中、肢体浮肿”。陶弘景还补充其可治“伤寒久疟烦热……及内疸”等。明代名医李中梓认为知母入肾经,能“泻肾火、疗骨蒸、止虚劳、滋化源”。如果要加强知母入肾经滋阴的作用,可用盐制;如果引经上行则和酒浸焙干。

清代名医叶天士认为知母除了入足少阴肾经,还可入手少阴心经,清代名医黄元御则认为知母入的是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现代中药学根据历代医家本草著作归纳总结,知母味苦而甘,性寒,归肺、胃、肾三经,其基本功效为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清热泻火

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温热病邪热亢盛,症见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常与石膏同用如虎添翼,就如白虎汤。叶天士还曾用知母同桂枝、白芍、甘草、饴糖,治脾虚胃热、多食而烦。此外,知母入肺经,还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清润兼施,又常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贝母常和它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二母散。

2.滋阴润燥

知母有滋阴降火而润燥的作用,若见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证属肺肾阴虚火旺,就可使用知母,不过常常还要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多条大路补虚处,如知柏地黄丸等。若是下焦湿热导致肾虚,叶天还曾以知母配伍黄柏、车前、木通、天冬、甘草来治疗此证。假如老是口渴、饮多、尿多还日渐消瘦多属阴虚消渴病,也可利用知母的滋阴润燥、生津止渴功效,若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等。

使用时需要注意知母性质寒润,能滑肠,故脾虚便溏、肺病寒嗽及肾气虚脱无火者不宜用,复方中剂量也不宜过大,612克为宜。

参考文献:

[1]王建,王诗源.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2]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本文由“本草世界”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徐长青,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