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91歲的林風眠應該是中國繪畫界真正的大師之一。1918年,他赴法留學,兩年後入讀法國迪戎國立美術學院,後又轉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並在巴黎各大博物館研習美術。1925年冬,他學成回國,此後數十年曆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國立藝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代表作也數不勝數。

在繪畫上,林風眠也有自己的堅持,他極力反對因襲前人、墨守成規,其畫注重意境,講究神韻、技巧,強調真實性與裝飾性統一。然而,他更令人敬重的地方是對自我的堅守。

1926年,26歲的林風眠被聘爲國立北京藝術校長,那時常有學生因公開反對軍閥而被開除學籍,林風眠到任後卻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爲依據,重新決定去留。其時,齊白石的畫在北京畫壇上並無多高地位,一些學院派畫家常常嘲笑他的野路子,科班出身的林風眠卻不顧校內大多數中國畫教員的反對,堅決聘請齊白石到校授課。齊白石曾經回憶說:這樣懇切的心意,使我不好意思再推辭了。

此外,他還聘請冰心、郁達夫等一批新文化運動的作家來校教文學。然而,現實永遠比理想殘酷。就在林風眠一心想將北京藝專辦成第一流的學府時,國內的現實卻使他很無奈。1926年,北京發生了“三一八慘案”;次年,革命家李大釗被軍閥殺害;不久,和他一同留法的摯友君銳在廣州被殺害;他組織學生畫模特、去野外寫生,卻被教育當局看作是“有傷風化”。一氣之下,林風眠選擇了辭職。

1928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創辦國立杭州藝術學院(後改名爲國立杭州藝專),並出任院長。他承繼蔡元培“兼容幷包,學術自由”的理念,不拘一格選用人才,短短几年,就將國立杭州藝專辦得譽滿天下。然而,不幸的事接踵而至。1937年日本大舉進攻華北,全國大片領土失陷,林風眠只好帶領全校200多名師生流亡。

一路上風一程雨一程,走了好幾個月,他們纔到達目的地—湖南沅陵。教育部下令將杭州藝專與北平藝專合併,並任命林風眠爲校務主任委員。只是這兩個學校的教育理念形同水火,南北學生互不服氣,鬧到極處,甚至大打出手。1938年4月,身心俱疲的林風眠再次掛冠而去,輾轉到嘉陵江邊找到一間廢棄的倉庫,從早到晚不停畫畫,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

1949年,此時的國立杭州藝專已更名爲“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林風眠出任教授。但後來,正當他爲自己獲得的安靜環境而歡呼時,一句“文藝復興滾出去”,讓他的心涼了大半。他中西融合的畫法被視爲“洋奴思想”,他畫的花草被人看作“小資情調”。走廊上,學生見了他,不是熱情地打招呼,而是將身子貼在牆邊,避開他。他感覺到了自己的不合時宜,便託病辭職,回到上海,埋頭作畫,不再出山。

作爲一個傑出畫家,林風眠本來完全可以享盡世間的“繁華”,事實上,他也曾數次得到過這樣的“繁華”。由於他不願放棄自己對教育、對藝術的執着,不願說違心話、做違心事,因此活得磕磕碰碰。然而,正是在這種人與外界的“對峙”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畫家的偉岸、一個文人的高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