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羣系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兼職高級研究員,本文刊於10月20日新浪財經網,原標題爲《我國經濟復甦力度不斷加大》。

今年全球經濟,包括我國經濟運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受新冠肺炎疫情所左右。我國疫情在世界各國中控制得最好,自3月以來一直保持基本平息狀態,但疫情高峯時史無前例的非藥物抗疫措施幾乎窒息了所有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從供給和需求兩端都對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打擊,而高峯後抗疫措施謹慎與漸進式的放鬆又使得經濟復甦的力度難以很快達到希望與預期。

史無前例的抗疫措施的結果, 一方面是疫情迅速受控, 另一方面卻是經濟受到重挫。一季度 我國經濟大幅下滑6.8%,爲有紀錄以來最差,本世紀以來首次季度負增長,對我國這樣一個過去40年年均增長9.4%的超高速增長經濟體來說的確是異常而令人震驚的。

重挫是全局性的,供給端的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第三產業(服務業)和需求端的消費、固定資產投資與出口(俗稱三駕馬車)均出現深度負增長。一季度第一、第二與第三產業分別下降3.2%,9.6%與5.2%;消費、固定資產投資與出口則分別下跌15.8%,16.1%與16.6%。

我國疫情於3月下旬已基本平息,隨後企業復工復產,居民復動復出,使得二季度經濟增長迅速復甦至3.2%,比一季度整整反彈了10個百分點,令人鼓舞。分行業與部門看, 在供給端第一、第二與第三產業增速均轉正,分別達3.9%,4.4%與1.9%;在需求端固定資產投資與出口增長也分別轉正爲9.7%與0.2%,而消費則跌幅顯著收窄至4.0%。

儘管如此,很多人根據以往的經驗所預期與希望的“報復性復甦”,尤其是“報復性消費”,二季度並未出現。這是因爲新冠肺炎疫情較此前SARS等疫情遠爲膠着。儘管疫情已基本平息,由於境外病例的不斷輸入和本土感染的間歇出現,人們對於外出活動仍然心有餘悸,沒有“報復性消費”,消費仍然下跌4.0%,復工復產率也未達到理想水平。因而二季度3.2%的GDP增長速度仍未回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進而上半年GDP仍比去年同期收縮了1.6%,難言符合期望。同時,市場對復甦的力度能否加大持觀望態度。

所幸,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覆蘇的力度明顯加大。

進入三季度,疫情繼續好轉,經濟活動進一步恢復。復工復產率持續上升;居民外出逐步增加;交通物流不斷改善。宏觀經濟政策方面,政府雖未在“兩會”上設定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但表示仍將爭取儘可能高的增長,並相信全年爲正增長,因而雖未推出當年4萬億那樣的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但逐步地、定向地、救助性地出臺了一系列的寬鬆措施。

其結果,三季度經濟增長4.9%,雖稍遜於數據發佈前的市場預期,但比二季度高1.7個百分點,也將整個前三季度的增長速度轉正爲0.7%,表明經濟復甦的力度的確明顯加大。更令人鼓舞的是,大部分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已超過疫情前的水平。在需求端,固定資產投資、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8.8%、8.9%和3.2%, 大大高於2019年的5.4%、0.4%和-3.0%,只是零售總額僅增長0.9%,顯著低於2019年的8.0%,但也比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已分別反彈了19.9和4.8個百分點。在供給端,第一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9%和6.0%,高於2019年的3.0%和5.7%,只是第三產業增長4.3%,明顯低於2019年的6.9%。可見,當前只是需求端的消費和供給端的服務業的增長速度仍弱於疫情前。

以上回顧表明,總體而言,3月以來我國經濟復甦的力度逐步加大。這一勢頭可望持續至四季度以至明年,關鍵在於消費和服務業加快復甦。

關於新冠疫情的今後發展,雖全球而言勢將延續至明年,且今冬二次爆發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就我國疫情來說,鑑於過去9個多月的經驗,相信能夠保持基本受控,即使是今冬疫情回升也能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在此基準情境下,四季度經濟復甦將進一步加速。從需求端的三駕馬車來看,預計出口將得益於全球經濟復甦及抗疫醫療產品出口和對東盟出口持續強勁而增長8.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將隨基礎設施投資加速和製造業投資回暖而增長8.5%左右;消費將追補落後而增長4.0%左右。與消費追補落後相對應,供給端的服務業也將加快追趕,從10月假期期間全國各地旅遊人數的大增情況來看此局面不難想象。

基於上述預期,預計四季度GDP增長5.9%,進而下半年增長5.4%,已基本恢復至疫情前的經濟增長水平。

鑑於上半年增長-1.6%,預計2020年全年GDP增長2.2%。這一增長速度,雖與2019年的6.1%和疫情前預測的5.5-6.0%有很大的距離,但在百年不遇的疫情下能夠取得一個正增長,已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之唯一;對其他主要經濟體而言,今年GDP增長均篤定爲負,問題只是負的深度。

至於2021年,在各國的努力下新冠病毒的有效疫苗可望推出,而我國相信是首批推出的國家之一。此後抗疫措施將迅速與大規模地放鬆直至徹底解除,加之加速內循環新政策效應開始體現,人們所期望的“報復性消費”終將隨之到來,從而經濟增長的“報復性復甦”終將出現。所謂經濟增長的“報復性復甦”,是指不僅復甦至疫情前的速度,而且復甦至能夠把疫情中的增長損失補回來的速度。在有效疫苗推出和中美關係不產生災難性後果的條件下,根據上述經濟復甦力度不斷增大的勢頭,初步預計2021年我國經濟增長8.7%。這樣2020與2021兩年的平均增長率爲5.5%,位於無疫情情況下我國當前階段的潛在增長率區間,即5.5-6.0%區間之內,可以說是“報復性復甦”了。

當然,以上預測存在不少風險。最大的風險是中美衝突走向災難,總統大選後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走向是關鍵。第二大風險是疫情出現爆發且持久性的反彈,可能性不能排除。同時,國內民企倒閉大規模增加、全球陷入新一輪經濟和金融危機,以及地緣政治危機急劇惡化等風險也不可忽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