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孫繼廣

五音戲發源於濟南章丘文祖街道青野村,被稱爲中國地方戲曲奇葩。她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音調委婉,趣味性濃,娛樂性強,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近些年來,五音戲在有關部門扶持下,重新煥發了生機,青野五音戲劇團沿着齊魯古道,從齊長城腳下一路向北,從文祖唱到明水,又從章丘唱到了濟南、淄博。五音戲起源於明朝晚期的秧歌腔,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經過幾代人的傳唱,早就成爲中國戲曲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其中,一代五音戲藝術家明鴻鈞先生,從十歲學藝到九十六歲去世,度過了八十六年的梨園生涯,爲五音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明鴻鈞(右)演出的《王二姐思夫》劇照

賣身學藝受盡苦 勵精圖治學唱戲

明鴻鈞1907年出生於青野村,因爲“走進青野莊,人人周姑子腔”,他從小聽着五音戲長大,幼小的心靈埋下了藝術的種子。因爲家庭貧困,在他十歲那年,父親明先德把他賣到了戲班,開始了他那充滿離合悲歡、榮辱哀樂的梨園生涯。契約是這樣寫的:“立契人明先德,因無錢使用,願把次子狗等子(明鴻鈞的乳名)六十吊錢賣於戲班,學徒三年謝師一年。四年中不論打死還是病死,家中無權過問。如果偷跑或退班,賣主要賠償戲班一切損失。”

明鴻鈞拜戲班臺的柱子靳成章、靳成花兄弟爲師,開始學習唱戲。大老師教戲詞、臺語,二老師教表演動作。邊背戲詞邊排練,念、做、科、白、唱,忙得團團轉。那時學戲沒有腳本,全是由老師一句句地教,學員一句句地學。由於他天賦異稟,加上老師要求嚴厲,半月時間就能把一齣戲的全部戲詞背個滾瓜爛熟,接着進入彩排。

他喫苦耐勞、聰明好學,很快學會了《張廷秀趕考》《梁山伯與祝英臺》《丁僧掃雪》《呂蒙正趕齋》等戲曲。二老師靳成花對他格外親近,冬天外出演唱,師徒二人合蓋一牀被。冬日夜長,靳成花除了教他戲詞之外,還給他說戲講故事。

明鴻鈞在回憶錄《我的梨園生活》中寫下了靳成花講的青野村周姑子(肘鼓子)戲的淵流:“咱村周姑子戲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相傳明朝時候,明水有一位在京裏做大官的人,告老回家後,常和農民在一起,當他看到農民兩足泡在水裏插稻秧的時候,很是同情,於是編了些小詞曲來歌頌他們,經藝人加工演唱,逐步傳入民間,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秧歌腔。後來有一位隨皇姑逃難到王黑村的宦門秀女,因看破紅塵出家當了尼姑,她下鄉化緣時,愛唱秧歌腔,時間久了,人們把她唱的秧歌腔叫成‘姑子腔’,因她姓周,又叫‘周姑子’。咱莊唱‘周姑子’的有名有姓到我這一輩已傳五代了。第一代是譚湘子,二代張玉慶,三代王春清,四代趙國君、趙國慶,五代靳成章和我。”

藝海浮沉苦作舟 獲得成就甜心頭

這年冬天,他跟隨戲班去濟南演出,逐漸擔任重要角色,經常受到觀衆的好評,還能收到額外的賞錢,但賞錢都歸了班主,他作爲學徒,是一文錢也得不到的。不但如此,他們這些學徒還經常受到班主的打罵。這更堅定了明鴻鈞學習藝術獨當一面的決心。

正月初一,戲班子去文舉茶社演出。明鴻鈞和師兄趙明玉演《大卷簾》,唱梆子腔的老生郭洪福對他說:“你很有戲劇天分,表演很不錯。”業內人士的誇獎激勵着明鴻鈞努力學戲。他還經常觀看其他戲種的表演,從中汲取精華,演員們的一招一式他都默記於心,再轉化到自己的技藝中。

當他十四歲學徒屆滿的時候,學會的劇目已經有六十多個,在濟南地區小有名氣,許多公館、高門遇有喜慶大事,常指名要他去唱堂會,每次都能得到個人單賞,不論錢多少全歸班主和老師所有。1923年,明鴻鈞結束了四年的學徒生活,一直在濟南演出。那時候唱戲的沒地位,被稱作戲子,經常受到欺負。有一次掙到錢回家探親,路上還遭遇到強盜。他一直在濟南、鄒平、北京等地方表演,演技越來越高,演出陣容更加強大。他一直敬畏藝術,不論演小生還是扮老生,都盡最大努力做到演誰是誰,努力把握角色的身份、特定處境,性格、言語、行動,做到了形是神同。每次登場都會進入角色,達到了出神入化感染觀衆的效果。每當演出獲得好評,他都有種成功的感覺,發誓要更好地去提高藝術水平。

人生猶如水上行舟,時而浪尖顛簸時而渦底回漩。舊社會,明鴻鈞在戲藝苦海里浮沉幾十年,班主的巴掌,師傅的白眼,高門貴府的殘羹,師徒之間的等級,同行之間的妒怨……這些在他心靈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梨園生涯八十載 五音藝術演傳奇

1948年秋濟南解放,市民載歌載舞,發自內心地高呼:“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明鴻鈞他們也有了人民演員的光榮稱號,情不自禁喊出了“共產黨好”。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組織他們去徐州演出,受到當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1950年,他們應邀去周村演出,京劇大師程豔秋看了明鴻鈞的表演後,誠懇地提出了意見,給了他極大的鼓舞。名演員張美玲很欣賞他扮演的小生角色,當面勸他改行唱京劇,爲她配小生。他爲了家鄉戲曲的利益,婉言謝絕了。

1952年,他與鄧洪山在博山合作演出,並改班爲社。黨和政府爲了振興發展周姑子這個爲羣衆所喜愛的地方戲,派戲曲專家來劇社進行調查研究,幫助整理傳統劇目,使劇社健康發展。1953年,在大崑崙演出,明鴻鈞、鄧洪山等人經過協商,正式把周姑子定名爲五音戲。到1956年,發展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國營五音劇團,成立了淄博五音劇團,明鴻鈞任副團長。同年去北京參加中國戲曲講習會,明鴻鈞四次被毛主席接見。他還被吸收爲中國戲曲協會會員。1960年,他們劇團進京彙報演出,在人民大會堂與毛主席一起觀看朝鮮慰問演出。

1969年劇團解散,他在淄博市圖書館工作。1980年劇團恢復,他重新與鄧洪山等人合作,在章丘、濟南、淄博等地演出,深受廣大觀衆歡迎。不管是舊社會還是新社會,明鴻鈞對待演出都是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對藝術負責,對觀衆負責。他認爲只有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才能演出健康感人的戲劇。

上世紀八十年代,五音戲在青野村迎來新春,青野五音劇團應運而生。1988年,爲了打造好家鄉的傳統劇目,青野五音劇團特意把早就定居淄博張店的明鴻鈞邀請回家。明鴻鈞傾心盡力對家鄉的五音戲傳人進行了藝術指導,爲家鄉的藝術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幫助。他寶刀不老,八十一歲高齡再次登臺獻藝,爲家鄉的父老鄉親帶來了藝術享受,獲得瞭如雷般的喝彩和掌聲。當年他還賦詩一首:“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老天假我九十歲,再向梨園唱新曲!”

他老當益壯,身體健康,果然在九十歲還依舊能夠向人們展示自己的精彩藝術。

2002年,九十六歲高壽的明鴻鈞與世長辭,結束了他長達八十六年的藝術生涯!他無愧於五音戲藝術家的稱號,爲家鄉戲曲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他的故事依舊在青野村被津津樂道,五音戲的傳人們,正在以明鴻鈞爲代表的老藝術家爲楷模,繼續演繹着撼人心魄的五音傳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