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先人們創造過光輝燦爛的文化,也留下了不計其數的珍稀文物。然而,因爲時間太長,再加上社會變遷,許多文物都消失殆盡,還有許多文物則在默默無聞中蹉跎餘生。能被我們看到的,都是文物中的幸運兒,除了專家的慧眼識珠,也有許多機緣巧合的成分,比如今天的主角——何尊。

何尊是一件青銅器,它的發現就很平常。那是在1963年時,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的農民陳堆發現自家後院的土山因爲雨水的沖刷而出現了一些破碎。爲了安全起見,他冒雨前去夯實土基。就在清理的時候,找出了這件青銅器。

當時的文物意識非常淡薄,陳堆也不瞭解何尊的價值,但他知道這是銅器,就是當作廢銅賣也能換錢。所以,他在第二年進城時,將何尊賣到了廢品店,並得到了30元錢。這才那個時候可不是小數,陳堆心滿意足地回家了。

然而,他不知道,這件文物很快被寶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佟太放發現了。那時候經常發生羣衆將文物賣到廢品店的情況,當時全國許多博物館都有專人盯守國營廢品店。年輕的佟太放經驗並不豐富,但他看到何尊外形古樸,不敢大意,迅速向領導彙報。寶雞市博物館的館長立即派來了保管部主任王永光。

王永光的經驗豐富,見多識廣,雖然沒有時間細看,但能確定這是商周時期的青銅酒器。他彙報給上級,決定按照原來的收購價,從廢品店買回,並帶到寶雞市博物館。因爲上面的饕餮紋十分明顯,所以被命名爲饕餮銅尊。

對於寶雞市博物館而言,這件文物的意義重大。它是該館在1958年成立後入藏的第一件青銅器,受到了非比尋常的禮遇。但是,放眼全國,在不計其數的文物之中,這件文物卻顯得相當普通,就連名字都樸實無華。誰也不會想到,20多年後它將大放異彩,成爲稀世國寶。

那是在1975年,國家文物局來人調研,發現這件青銅器造型優美,紋飾精湛,推薦其去北京參展。這一次展出,成爲了它的轉折點。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馬承源先生意外發現青銅器底部還有122字銘文,經過仔細辨認,文字內容令人大喫一驚:

唯王初壅,宅於成周。 復稟(逢)王禮福,自(躬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勳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這段文字,其實是記錄了周成王親政五年之後,在新建周朝都城成周(即洛陽)對下屬宗小子何的訓誡之言,並賞賜了30朋,何以賞賜製作了該尊。毫無疑問,它證實了此青銅器是西周初期的酒器,同時,這段銘文還有三個重大的意義。

首先,這是“中國”二字第一次有據可查的文字記載。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自詡爲中央之國,源頭就是在這裏。這其中的價值,不用小珏多說吧?這足夠我們自豪、激動吧?

另外,這段銘文的“德”字也是第一次出現。以前的青銅器也有“德”字,但都是寫成“得”。此後的青銅器,“德”字就已經廣泛使用,和現在並沒有太多區別。

最後,這段銘文透露了成王遷洛的史書。在歷史上,西周建立於鎬,即今天的陝西長安灃河以東,周成王遷都於河南洛陽,加強了統治。銘文的出現,是對史料的重要佐證,具有不可辯駁的作用。

因爲這件青銅器的具有銘文,而且有原主人的名字,根據命名規則,它被改名爲“何尊”。這個名字更簡單也更霸氣,更具有特色。它被定爲國家一級文物。由於它的價值太過珍貴,在2002年被列爲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