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散文家之一,他的作品中除了《背影》之外,恐怕就是《荷塘月色》的知名度最高了。这篇美文历来便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常客,想必现在也不会例外。它描绘了在黑暗的旧时代,作者忍受着令人窒息的空气,寻找安宁不可得,超脱现实不可得的苦闷心情。通篇优美的文字中,总给人极为压抑的感觉,唯有家中温馨的场面让人动容: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少年时,小珏每每背诵此处,眼前总能浮现一位旧式知识分子的温文尔雅以及贤妻良母的婉约大方,深感闰儿虽然生在战火纷飞的旧时代,但好歹有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然而,随着阅读的增多,小珏竟然不自觉地位闰儿担心起来,不知道他挨过朱自清多少打。

朱自清是一位文人,也曾担任过多所大学教授,但他的确打小孩。这不是小珏瞎掰,也不是道听途说,而是他自己在《儿女》中袒露心声:

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

这里的“他们”就是朱自清的儿女们,朱自清一共有八个孩子,长子叫朱迈先,小名阿九,也是被点名挨打的。朱自清说自己十九岁结婚,二十一岁时有了阿九,就免不了动手。特别是在阿九两岁半的时候,特别爱哭,又怕陌生人,当时朱自清正在杭州的学校,免不了有客人到访,阿九的哭闹让他烦不胜烦。于是,朱自清“有一回,特地骗出了妻,关了门,将他按在地下打了一顿”。

两岁多的儿子挨揍,朱自清真够狠的。但这还不算,就连大女儿阿菜刚满周岁时,因为缠着母亲哭闹,朱自清便“将她紧紧地按在墙角里,直哭喊了三四分钟;因此生了好几天病”。当然,朱自清不是变态,每次打完孩子,都非常内疚,随着孩子的增多,自己也不胜其扰,甚至给叶圣陶的信中流露了厌世的情绪。

话说回《荷塘月色》中的闰儿,到底有没有挨打呢?其实,《儿女》中也曾提到过这个小朋友。朱自清说他三岁的时候,还吐词不清,十分费力。按照朱先生的脾气性格,恐怕也不会少打。

闰儿的名字叫做朱闰生,是朱自清先生的二儿子,后来参加革命,为党的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一直到2011年去世,享年86岁。他回忆朱自清时,曾经这么说:

父亲四十多岁以后脾气有些暴躁,我们小孩子都不敢惹他生气。

看来,这个问题基本上由当事人做出了回答。然而,小珏还是要说,朱自清打孩子,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个坏爸爸,更不意味着对于孩子的教导简单粗暴。

要知道,朱自清出生于封建时代,当时家长制的教育中,父亲对孩子的体罚,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虽然他接受的教育更多更新,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他的父亲鸿钧并不像《背影》中那般和蔼(这一点小珏在今后的文章中将会着重介绍),更让朱自清习惯了这种管教方式。

另外,朱自清对孩子的教育,更多在于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他一生清廉,并不热心追逐功名利禄,哪怕是最困难的时候也不用公家的一张纸,哪怕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面粉。铁骨铮铮的文人情怀,才是给儿女们最好的教育,才是书香世家最重要的骨气。

更为关键的是朱闰生先生对父亲的理解,他是这样解释朱自清先生的暴脾气:

我长大以后回想起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时光,才体会出他那时的暴躁实在是因为心头压了太多东西,国事、家事、身为一个文人的种种心事,使他受了多少折磨啊!

朱自清先生家中一向拮据,上学时家中就是借债维持,毕业后他赚钱还债。随着儿女们的出生,经济状况一直没有多大的缓解。而且,朱自清对于国家也是忧心忡忡,当时社会物价飞涨,军阀林立,政治黑暗,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他看不到前途,这在多篇散文中都有体现。因此,国事、家事让他牵肠挂肚,自然也有了许许多多的烦闷,无法做到心静如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