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國力蒸蒸日上,文化繁榮,各大博物館遍地開花,吸引了無數文物愛好者駐足。然而,因爲歷史的原因,我們能夠目睹這些精美的文物,都有幸運的因素。許多國寶都有過險象環生的經歷,差點就與公衆失之交臂,比如今天要說的大盂鼎就是其中之一。

大盂鼎的面世,本來就不是個好時候。那是在清朝道光年間,陝西郿縣禮村出土了一批精美絕倫的青銅器。其中就包括大盂鼎和小盂鼎,它們因周康王時期名臣盂而得名。但是,清政府腐敗無能,更沒有相關法律對出土文物進行保護,小盂鼎很快就下落不明,至今依然杳無音訊。

大盂鼎也歷經坎坷,輾轉流落於古玩市場,經歷多人之手,爲袁世凱叔父袁保恆所獲。袁寶恆雖然酷愛金石,卻不敢藏私,將這件珍貴文物送給了頂頭上司陝甘總督左宗棠。當時,這件大鼎的價格就賣到過3000兩白銀,顯然已經名聲大噪,是當之無愧的國寶。然而,左宗棠得到後,卻毫不猶豫地送給了原工部尚書潘祖蔭。

潘祖蔭雖然位高權重,但左宗棠貴爲一方諸侯,爲何要以如此重禮相贈呢?原來,在左宗棠擔任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幕僚時,得罪過永州總兵樊燮,被讒言相誣,遭到朝廷的議罪,差點就被問斬。潘祖蔭利用侍讀學士的身份,多方爲左宗棠說情,這才免於處置。所以,潘祖蔭是左宗棠的救命恩人,左宗棠發跡之後,也願意送出重禮,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清代文人喜歡金石的很多,但潘祖蔭肯定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網羅了很多珍貴文物,還寫出過《攀古樓彝器圖釋》、《漢沙南侯獲刻石》等著作。這樣的行家,對大盂鼎自然愛不釋手,作爲鎮宅之寶。

大盂鼎也確實夠資格入得了潘祖蔭的法眼,它高爲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重達153.5千克,是典型的圓形三足鼎。在大鼎之上,密密麻麻都是雲雷紋的底紋,頸部和足上部是饕餮紋,這是西周時期青銅器上最常見的紋飾。三足的下部則是兩週凸弦紋,這倒是很難看到,表現出當時的工匠在滿足大衆審美的情趣同時,也充分彰顯個性。這個器物特徵明顯,出土地也十分明確,歷來就被視爲西周中期青銅鼎的標準器。

青銅器的價值,一在於形制規模,二在於銘文多寡,內容意義。 大盂鼎的銘文19行291字就十分重要,它講述的是周康王向盂發出的告誡。周康王回顧了文王和武王是如何愛惜百姓,治理國家的,勉勵盂以此爲鑑,輔佐王室,並賜給大量的財物。盂爲了紀念這件事,也爲了紀念自己的先祖南公,製作了此鼎。

銘文的內容,與史料中關於文王、武王的情節相互印證,同時它的書法價值也非比尋常。清末民初的很多書法家,認爲大盂鼎銘文結構嚴謹,章法有度,開創《張遷碑》、《龍門造像》的先河,是西周青銅器銘文的佳作。

這樣的國之重器,當然引起了很多人的貪念。雖然潘祖蔭在世的時候,它安然無恙,但潘祖蔭死後,大盂鼎就被許多人惦記。清朝時兩江總督端方虎視眈眈,擺明就是要霸佔大盂鼎,鬧得潘家人心惶惶,直到辛亥革命後,端方被殺才算化解一次危機。

民國時期,外國人也多次找到潘家,希望能帶走大盂鼎。但潘家人連端方都拒絕了,更不願意讓國寶流失海外。不過,還是有政府大員設計,要巧取豪奪,也被潘家人見招拆招化解了。

抗戰時期是大盂鼎最危險的時刻,當時蘇州已經淪陷,潘家人將大盂鼎在內的大量文物掩埋於地下。日本人也找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卻並沒有發現大盂鼎。就這樣,大盂鼎依然奇蹟般地留在了大陸。

直到解放以後,局勢穩定,國家日益向上。潘家人集體開會決定,由潘祖蔭的孫媳潘達於出面將大盂鼎捐給了國家。本來是收藏在上海博物館的,後來落戶國博的前身中國歷史博物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