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鹽城馬拉松在鹽城市舉行,根據當地醫療部門傳來的消息,現在發生了兩例跑者猝死,一人經過現場急救,救活過來,一人送醫急救,目前尚無進一步消息。

這是現場羣衆用手機拍攝的三段畫面,分別涉及兩名跑者,一場馬拉松兩人倒地失去意識,現場畫面令人觸目驚人。

近期大量馬拉松賽事宣佈恢復舉行,且全部集中在11月和12月上旬,其中包括:

11月1日無錫馬拉松

11月8日西安馬拉松

11月15日成都馬拉松

11月22日杭州馬拉松、常州中國馬拉松精英排名賽

11月29日上海馬拉松、成都馬拉松、南京馬拉松暨奧運達標賽(時間未最終確認)

賽事扎堆跑者倉促上陣

這些知名賽事都是在極短時間內就宣佈舉行,報名時間短,更爲重要的是距離開賽時間短,留給跑者的備賽時間往往就只剩半個月到1個月左右,這會帶來一個嚴重問題——備賽時間不夠!

有些跑者說我一直在堅持訓練,但請記住, 堅持跑步不等於備賽。

堅持跑步不等於備賽

備賽不足隱患嚴重

對於佛系跑者而言,往往聲稱完賽就好,事實上,一方面在關門時間內完賽也並非輕而易舉,一方面完賽並非目標而是目的。

一個真正能夠稱之爲“目標”有這樣幾個標準:

● 有明確的成績要求,比如全馬430、400等目標成績;

● 這個成績是根據自己實際水平制訂出來的,但並非就是當前水平,而是比當前水平略高一點,比如你曾經500完賽,你的目標通常就不應該是500,而是445甚至430;

● 這就意味着你需要通過認真的備賽,才能努力達到這一成績,當然這一目標應當是切合實際,比如你目前全馬水平是500,假如備賽期爲3個月,如果你目標定爲300,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這也就意味着越是高水平選手,提升幅度越小,而越是低水平選手,提升幅度則可以設定得大一些;

有了一個明確,經過努力方能實現的目標,接下來就是如何訓練了,雖然一些跑者也養成了規律跑步的良好習慣,但堅持跑步與備賽訓練又是完全不同的。

爲了馬拉松而備賽,你需要的是更加系統的備賽訓練。

一般來說,爲了全馬備賽,真正意義上的系統備賽訓練期至少需要2-3個月,爲了半馬備賽,系統備賽訓練期至少需要1-2個月,上述還僅僅指的是有長期跑步習慣的成熟跑者,爲了備賽進行專門的強化訓練。

對於初次參加全馬的跑者,全馬備賽期需要6個月到1年,而對於初次參加半馬的跑者,半馬備賽期需要4個月到半年。

所謂系統訓練是指按照一定訓練計劃或者安排,有目的地堅持訓練,並且在訓練中按照一定週期將不同配速、不同跑量的訓練連有機組合,只有通過連續、不間斷、科學、系統的訓練,才能循序漸進的提升耐力,最終保證你具備完賽以及PB所需要的能力。平時堅持跑步與備賽完全是兩件事。

系統性訓練準備階段分爲一般準備階段、專門準備階段,一般準備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着重發展基礎耐力,專門準備階段其目的是提高專項耐力,對於馬拉松來說,LSD是一般準備階段最主要的訓練方法;

提升專項能力則是指通過各種不同強度的組合訓練,進一步提升有氧耐力的空間和厚度,所以專門準備階段應當增加更多間歇跑、抗乳酸跑以及馬拉松配速跑訓練。

爲健康而跑步,按照固定配速跑上20-40分鐘就已經足夠好了,但馬拉松而備賽,僅僅只是固定速度、固定距離的中等量的訓練就遠遠不夠了,需要至少進行輕鬆跑、馬拉松配速跑、抗乳酸跑、間歇跑等多種類型的訓練。

如果你是進行了比較系統的週期化訓練,那麼一般來說,一個月下來:

● 爲了全馬而備賽,你的月跑量一般需要達到250-400公里,至少也需要達到180-250公里;

● 爲了半馬而備賽,你的月跑量一般需要以達到180-250公里,至少也需要達到120-180公里;

所謂備賽,不同於平時有空纔去跑步,而是一段時間以內,你願意爲這件事情去付出時間和精力,備賽馬拉松成爲生活中重要且緊急的事情。

你會精心安排自己的訓練,你會考慮不同距離、不同配速的組合訓練,你會優先保證你的訓練時間,你會早點休息保證充足睡眠,你會在飲食方面更加註重健康和營養全面,這都是目標帶給你的變化。

而目前的情況是,上半年都沒有比賽,比賽直到近期才突然大量恢復,很多跑者只是堅持跑步而已,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備賽目標,且日常只是進行每次最多10公里左右的訓練,既沒有進行過30公里的長距離拉練,也沒有刻意增加訓練時間以及強度,也很少做間歇跑強化訓練,也即沒有對於訓練的一個強化過程, 這樣倉促上陣,就會導致身體無法適應突然急劇增加的比賽負荷,引發嚴重隱患。

安全跑馬的10條黃金法則

1、再次提醒運動性猝死是極小概率事件,大可不必過度恐慌

但對於任何一個個體而言,沒有概率一說,要麼不發生,要麼發生;

2、重視定期體檢,理性參賽,沒有必要報復性參賽

即便上半年沒有跑馬,也不是下半年有馬拉松就必須跑的理由,參賽不是追風和提升逼格;

3、系統、循序漸進的訓練

能力是逐漸提高的,心肺耐力以及整個人的狀態,需要經過長期科學訓練後才能達到參賽要求。

馬拉松是極限運動,不是一蹴而就的,沒有長時間循序漸進的訓練,在沒有太多基礎的情況下、以及備賽不足的情況下參賽,就是在拿生命開玩笑。沒有跑過15-18公里,就不要報半馬,沒有跑過30-35公里,就不要報全馬;

4、拒絕短期訓練

參加任何跑步比賽都要有長期穩定的訓練,以及循序漸進的跑量。

不能認爲身體素質好、平時經常參加運動就可以直接參賽。目前距離大量比賽還剩半個月到一個月,強化訓練時間太短,突然增加運動量還有受傷風險;

5、學會放棄

賽前若身體不適,比如感冒發燒要以安全爲上放棄比賽;

6、學會傾聽自己的身體

賽前要充分休息,賽程中如有胸悶、心悸、出冷汗虛汗、頭暈目眩、失去空間方位感等症狀,應當立即停下腳步並立刻尋求醫療服務;

7、在日常訓練及比賽中用心率表等可穿戴設備隨時關注心率

如發現比賽中心率突然加快或突然減慢,在排除心率表測量不準的情況下,應當停下腳步並及時尋求醫療服務;

8、要充分設計自己比賽時的策略,賽程中合理分配體能,按照自己的節奏比賽

要對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做好預案,比如做好抽筋、後半程撞牆的思想準備,想清楚如何應對;比賽結束後不要立刻停步或躺下休息,要逐步降低速度,最終走上8-10分鐘再停下來徹底休息;

9、做好比賽中的補給

如果不是特別的對於300等高水平成績有要求,逢補給站必進,少量多次飲水、後半程要注意補充運動飲料,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水;

10、重視恢復和休息

不管是平時跑步還是參賽,都要將運動後的恢復視作與運動本身一樣重要,沒有訓練,就沒有提高,沒有恢復,就沒有進步;

總結

再好的應急救援,也擋不住賽道上那些高健康風險、高行爲風險的個體。

研究表明,相比安靜狀態下突發猝死,激烈運動中發生猝死,其搶救的難度更大,救活率更低。

賽事突然大量扎堆,跑者普遍存在準備不足,備賽不足的情況,安全隱患不容忽視,賽事組委會並不是賽事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你自己纔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責任人。

生命只有一次,且跑且珍惜!#馬拉松賽#跑步#全馬收藏

堅持跑步不等於備賽

備賽不足隱患嚴重

對於佛系跑者而言,往往聲稱完賽就好,事實上,一方面在關門時間內完賽也並非輕而易舉,一方面完賽並非目標而是目的。

一個真正能夠稱之爲“目標”有這樣幾個標準:

● 有明確的成績要求,比如全馬430、400等目標成績;

● 這個成績是根據自己實際水平制訂出來的,但並非就是當前水平,而是比當前水平略高一點,比如你曾經500完賽,你的目標通常就不應該是500,而是445甚至430;

● 這就意味着你需要通過認真的備賽,才能努力達到這一成績,當然這一目標應當是切合實際,比如你目前全馬水平是500,假如備賽期爲3個月,如果你目標定爲300,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這也就意味着越是高水平選手,提升幅度越小,而越是低水平選手,提升幅度則可以設定得大一些;

有了一個明確,經過努力方能實現的目標,接下來就是如何訓練了,雖然一些跑者也養成了規律跑步的良好習慣,但堅持跑步與備賽訓練又是完全不同的。

爲了馬拉松而備賽,你需要的是更加系統的備賽訓練。

一般來說,爲了全馬備賽,真正意義上的系統備賽訓練期至少需要2-3個月,爲了半馬備賽,系統備賽訓練期至少需要1-2個月,上述還僅僅指的是有長期跑步習慣的成熟跑者,爲了備賽進行專門的強化訓練。

對於初次參加全馬的跑者,全馬備賽期需要6個月到1年,而對於初次參加半馬的跑者,半馬備賽期需要4個月到半年。

所謂系統訓練是指按照一定訓練計劃或者安排,有目的地堅持訓練,並且在訓練中按照一定週期將不同配速、不同跑量的訓練連有機組合,只有通過連續、不間斷、科學、系統的訓練,才能循序漸進的提升耐力,最終保證你具備完賽以及PB所需要的能力。平時堅持跑步與備賽完全是兩件事。

系統性訓練準備階段分爲一般準備階段、專門準備階段,一般準備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着重發展基礎耐力,專門準備階段其目的是提高專項耐力,對於馬拉松來說,LSD是一般準備階段最主要的訓練方法;

提升專項能力則是指通過各種不同強度的組合訓練,進一步提升有氧耐力的空間和厚度,所以專門準備階段應當增加更多間歇跑、抗乳酸跑以及馬拉松配速跑訓練。

爲健康而跑步,按照固定配速跑上20-40分鐘就已經足夠好了,但馬拉松而備賽,僅僅只是固定速度、固定距離的中等量的訓練就遠遠不夠了,需要至少進行輕鬆跑、馬拉松配速跑、抗乳酸跑、間歇跑等多種類型的訓練。

如果你是進行了比較系統的週期化訓練,那麼一般來說,一個月下來:

● 爲了全馬而備賽,你的月跑量一般需要達到250-400公里,至少也需要達到180-250公里;

● 爲了半馬而備賽,你的月跑量一般需要以達到180-250公里,至少也需要達到120-180公里;

所謂備賽,不同於平時有空纔去跑步,而是一段時間以內,你願意爲這件事情去付出時間和精力,備賽馬拉松成爲生活中重要且緊急的事情。

你會精心安排自己的訓練,你會考慮不同距離、不同配速的組合訓練,你會優先保證你的訓練時間,你會早點休息保證充足睡眠,你會在飲食方面更加註重健康和營養全面,這都是目標帶給你的變化。

而目前的情況是,上半年都沒有比賽,比賽直到近期才突然大量恢復,很多跑者只是堅持跑步而已,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備賽目標,且日常只是進行每次最多10公里左右的訓練,既沒有進行過30公里的長距離拉練,也沒有刻意增加訓練時間以及強度,也很少做間歇跑強化訓練,也即沒有對於訓練的一個強化過程, 這樣倉促上陣,就會導致身體無法適應突然急劇增加的比賽負荷,引發嚴重隱患。

安全跑馬的10條黃金法則

1、再次提醒運動性猝死是極小概率事件,大可不必過度恐慌

但對於任何一個個體而言,沒有概率一說,要麼不發生,要麼發生;

2、重視定期體檢,理性參賽,沒有必要報復性參賽

即便上半年沒有跑馬,也不是下半年有馬拉松就必須跑的理由,參賽不是追風和提升逼格;

3、系統、循序漸進的訓練

能力是逐漸提高的,心肺耐力以及整個人的狀態,需要經過長期科學訓練後才能達到參賽要求。

馬拉松是極限運動,不是一蹴而就的,沒有長時間循序漸進的訓練,在沒有太多基礎的情況下、以及備賽不足的情況下參賽,就是在拿生命開玩笑。沒有跑過15-18公里,就不要報半馬,沒有跑過30-35公里,就不要報全馬;

4、拒絕短期訓練

參加任何跑步比賽都要有長期穩定的訓練,以及循序漸進的跑量。

不能認爲身體素質好、平時經常參加運動就可以直接參賽。目前距離大量比賽還剩半個月到一個月,強化訓練時間太短,突然增加運動量還有受傷風險;

5、學會放棄

賽前若身體不適,比如感冒發燒要以安全爲上放棄比賽;

6、學會傾聽自己的身體

賽前要充分休息,賽程中如有胸悶、心悸、出冷汗虛汗、頭暈目眩、失去空間方位感等症狀,應當立即停下腳步並立刻尋求醫療服務;

7、在日常訓練及比賽中用心率表等可穿戴設備隨時關注心率

如發現比賽中心率突然加快或突然減慢,在排除心率表測量不準的情況下,應當停下腳步並及時尋求醫療服務;

8、要充分設計自己比賽時的策略,賽程中合理分配體能,按照自己的節奏比賽

要對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做好預案,比如做好抽筋、後半程撞牆的思想準備,想清楚如何應對;比賽結束後不要立刻停步或躺下休息,要逐步降低速度,最終走上8-10分鐘再停下來徹底休息;

9、做好比賽中的補給

如果不是特別的對於300等高水平成績有要求,逢補給站必進,少量多次飲水、後半程要注意補充運動飲料,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水;

10、重視恢復和休息

不管是平時跑步還是參賽,都要將運動後的恢復視作與運動本身一樣重要,沒有訓練,就沒有提高,沒有恢復,就沒有進步;

總結

再好的應急救援,也擋不住賽道上那些高健康風險、高行爲風險的個體。

研究表明,相比安靜狀態下突發猝死,激烈運動中發生猝死,其搶救的難度更大,救活率更低。

賽事突然大量扎堆,跑者普遍存在準備不足,備賽不足的情況,安全隱患不容忽視,賽事組委會並不是賽事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你自己纔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責任人。

生命只有一次,且跑且珍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