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史上,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在全球貿易中的議價能力和決定權,並不在同一時間段構成對等的關係。

口述 / 吳曉波

前兩天出差,偶然經過機場的一個奢侈品櫃檯,聽到了一對小夫妻在交流,妻子看中了一隻價值8萬元的手錶,非常心動,忍不住想要購買。

丈夫勸她再考慮考慮,結果兩人說着說着,丈夫的嗓門突然大了起來,說:“還是別買了,咱們家又沒有印鈔機。”

這一嗓子,聽得櫃檯邊的服務員和我都笑了起來,這個世界上似乎人人都希望家裏有一臺印鈔機。

根據美聯儲公佈的數據,只需要19.6美分就可以生產出一張100美元的紙鈔,價值直接翻了510倍。

美元印製成本(圖源:美聯儲)

像機場裏遇到的這對小夫妻,如果家裏有個印鈔機,大概只要花23.4美元的成本,就可以買下這隻手錶了,所以你看印鈔機真是一個好東西。(1美元 ≈ 6.7人民幣)

我們從國家的角度看這個問題也是相似的。

在全球競爭格局中,一個國家的貨幣競爭力越強,或者說一個國家的貨幣發揮的國際貨幣職能越大,則代表着它的購買能力越強,而購買能力強則意味着定價能力強。

在這一點上,中國有強烈的緊迫感。

因爲在當今的全球貿易中,人民幣並不是被其他國家優先選擇作爲計價清算的貨幣。

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發佈的數據,截至2020年8月,基於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美元佔到了38.96%,歐元佔到了36.04%,英鎊佔到了6.70%,日元佔到了3.61%,人民幣只佔到了1.91%。

全球支付貨幣排名(圖源: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

而貿易完成之後,一個國家又會挑選一種貨幣作爲它的外匯儲備,人民幣同樣不是被優先選擇的那一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截至今年二季度,在全球外匯儲備份額中,美元佔到了61.3%,歐元佔到了20.3%,日元佔到了5.7%,人民幣僅佔到了2.045%。

對於這種現狀,很多國人都表示非常痛心。

因爲,如今的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了,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4萬億美元,而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約爲5.1萬億美元,僅是中國的35.4%。

但是在全球支付貨幣排名和外匯儲備份額佔比中,人民幣都排在日元的後面。所以很多人都會問一句:憑什麼?

但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太焦慮,原因有兩個。

第一,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速度其實相當快。

我們把歷史往回翻,會發現在改革開放後的30年裏,人民幣一直是一個國內貨幣。

直到2009年的時候,人民幣才邁出了它國際化的第一步,開始進行跨境結算。之後一年,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到了2015年11月,人民幣國際化又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人民幣被納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並且獲得了較高份額的係數。所以總的來說,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還是挺快的。

第二,在全球經濟史上,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在全球貿易中的議價能力和決定權,並不在同一時間段構成對等的關係。

我們可以從美元取代英鎊這個歷史事件中找到答案。

19世紀,英國是世界上最強的殖民帝國,靠着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讓英鎊成爲了世界性貨幣。

雖然南北戰爭之後美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工業產值超過英國,成爲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是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裏,英鎊仍然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錨定貨幣,倫敦還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直到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欠了一屁股債,才讓美元找到了逆襲的機會。

當時,美國通過大量出口積累了雄厚的資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黃金儲備量佔到了各國政府總持有量的2/3。

1944年,美國通過佈雷頓森林會議建立了以美元和黃金爲中心的貨幣體系。從那之後,美元才正式成爲了世界性貨幣。所以總的來說,美國等待了半個多世紀,才真正地實現了經濟實力和全球貿易議價能力的對等。

所以,如今我們看待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其實也不需要太焦急,不妨再多一點耐心,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按照十九大提出的規劃,到本世紀中葉,也就是2050年左右,人民幣在國際貨幣中的份額應該要維持在30%上下,成爲最主要的國際貨幣之一。

有專家對此提出了中期和遠期的目標,希望從2020年到2029年,用10年的時間把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例從1.9%增加到10%。

從2030年到2049年,再用20年的時間,讓這個比例提高到30%。到那時,人民幣就超越了歐元、日元和英鎊,成爲僅次於美元的第二大貨幣。

我認爲這並不是一個輕易可以達成的目標。

這意味着在未來的30年內,中國經濟要保持可持續的增長能力,中國商品要在全球貿易中保持競爭力,同時我們還需要圍繞這個目標設定具體的方案,要和各國貨幣建立新的競合關係。

人民幣在全球貿易結算和外匯儲備中的佔比要從2%提升到30%,其實也意味着其他國家貨幣競爭力的削弱,此消彼長,一場新貨幣戰爭又要開始了。

音頻策劃 | 劉佳欣

音頻運營 | 常秀娟 | 主編 | 鄭媛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