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个战役——金城战役爆发。有人说,这场战役是一场美军故意放水的战役,因为新上任的艾森豪威尔铁了心要停战而李承晚却不肯,所以在美国的“暗示”下,志愿军发动了以韩军为主要打击对象的战役,目的就是要彻底打垮他们的意志,让他们能坐下来谈判。其实这是以讹传讹,李承晚在美国面前根本没有话语权,签不签字无需他的同意。而从一场小的战斗来看,美军也是全力以赴的,这就是金刚川。

金刚川是江原道的一条宽约60米的河流,位于金城前线的东面,是连接金城前线和志愿军后方运输线的重要通道。金刚川上原有一座铁桥和一座人行便桥,但早已被美军炸毁。为确保金城战役的顺利进行,上级命令志愿军工兵第3团3营9连连长张振智:给你8天的时间,在金刚川上修建一座能过汽车的载重桥。

张振智立即带人赶到现场勘察地形,60米的河面水流湍急,如果没有桥,就等于断了前线部队的生命线。这么短的时间要修一座能过汽车的桥,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依靠木材了。

根据这一事件改编的电影《铁血大动脉》

然而,张振智想到的,美军也想到了。为了阻止志愿军在附近伐木,美军出动了300多架次战机,在附近的山头上狂轰滥炸,几个山头被炸成了一片火海。不少茂密的树林被成片的炸倒。有人沉不住气了,说敌人把树全炸了,我们没有材料架桥了,建议立即冒着敌人的轰炸抢锯树木。

张振智却不慌不忙,他带着大伙隐蔽在附近仔细观察后说:“敌人把大树炸倒,是帮了我们咧,把炸断的大树头尾收拾一下,直接就可以用了。”靠着这个方法,张振智他们很快就完成了木材的收集工作。他们把木材捆成木排,利用夜色掩护从水路运往渡口,只用了7天的时间,9连就在金刚川架起了一座载重桥。

但桥架好的第二天,美军就发现了。美军派出了24架P-61“黑寡妇”重型战斗机前来轰炸,工兵团没有空中掩护,只能凭借着地面防空火力和美军进行着殊死拼杀。P-61轰炸了两个小时,投下了700多枚炸弹,桥被炸断了。

此时前方的883.7高地上敌军正在进行猛烈的反扑,如果弹药送不上去,别说守住高地,就是人想撤下来都不行。工兵团团长急了,他命令张振智:我给你100分钟,不管用什么办法,务必让桥通车!

张振智二话不说,第一个跳到河里,带着战士们开始重新架桥。此时敌机还在头顶盘旋,不时的有炮弹和炸弹在他们身边爆炸,但没有人关心这些。张振智的额头被弹片划伤,鲜血流了出来,他随手一抹,他随手一抹,又跟着大家一起修桥。

整个9连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就如同战鼓一样激励着他们。平时十几个人才抬得起的材料,现在五六个人抬起来飞跑。有人在爆炸声中倒下,立即就有人默默的顶上。在全连的努力下,他们用了85分钟,修通了这座桥。

猛地停下来的张振智就如同浑身虚脱一样,几乎要晕倒。但看到从桥上源源不断送往前线的弹药,他又浑身充满了力量。之后的几天,这座桥被美军炸断了七次,都被张振智他们修好。到金城战役结束时,美军共向这座载重桥发射了2500发炮弹,投郑了1000多枚炸弹,但大桥依然屹立不倒。

这样的攻击强度,会是一场放水的战役?明显不是!美军只是为自己无法战胜志愿军找借口罢了!金城战役大获全胜,歼敌5.3万余人,联军司令克拉克终于肯在没有战胜的停战协议上签字了。战后,张振智荣立特等功,获二级模范称号,被授予“工兵英雄”称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