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代伊蘭特上市了,宏大又悄然。

說宏大,因爲北京現代爲其投入大量精力,從技術解析會到媒體試駕,再到上市,每一次活動都是極具規模;

說悄然,因爲很多人都不知道伊蘭特已經到第七代了,雖然伊蘭特的名聲還在,但悅動、朗動、領動和伊蘭特的名稱頻繁變換,已經將消費者的情懷消磨怠盡。

汽車消費嘛,要麼情懷,要麼產品。

北京現代希望第七代伊蘭特帶來什麼?很明顯,命名換回是想拉回消費者的情懷,技術強調是想改變消費者的品牌認知。

可,過猶不及的道理,只能說明北京現代真的急了。

北京現代急什麼,是銷量嗎?肯定有,但不是絕對因素,因爲從2018年下半年起,整個汽車消費市場都不太景氣,北京現代的銷量下滑還在可接受範圍內。

其實,真正讓北京現代心焦的是,北京現代的品牌形象已經崩塌,而且眼前毫無復興的希望。

北京現代不是在坐以待斃,今年連續上市第十代索納塔和第七代伊蘭特,並且一再強調“技術現代”的標籤,都是北京現代試圖改變的努力。

只是,方向似乎不對。

先說情懷,像索納塔和伊蘭特,都曾經是中國消費者喜歡的產品,北京現代藉助這兩款車玩一把情懷也無可厚非。可情懷消費的重點在於持續讓消費者找到共鳴,如果有超出期待的共鳴,那就更好。

第十代索納塔和第七代伊蘭特做到了嗎?

以伊蘭特來看吧,明明是很出名的一款車,爲什麼知道的人越來越少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在於頻繁換名。

舉個例子,當人們在聊悅動、朗動或領動的時候,會有人詫異的問,“北京現代是在做‘動’字輩家族嗎?”但當人們又說,這其實是一款車,都是伊蘭特,只是換代的時候名稱不同。

此時,聽衆會不會心裏MMP——誠欺吾不知呀。

這個時候,那些瞭解的人就會輕彈一下手中的菸灰,緩緩的說,“還不是伊蘭特這個IP已經做爛了。”

接着,那個人又一本正經講述,“當年,‘王老吉’變成‘加多寶’,紅罐變黃罐,在各大媒體電視臺,不知道扔了多少錢,凌志汽車改名雷克薩斯,讓原先的豪車印象變的模糊。這些個名字混來混去,讓人都弄不靈清,它到底叫什麼名字。頻繁換名字,會害死這個品牌的啊!”

至此,大家都明白了,伊蘭特,原來是個好東西,但現在,真不是。

這個時候,還會有人爲情懷買單嗎?知道的人已經不相信伊蘭特,不知道的人已經拉黑伊蘭特,大家只是哈哈一樂,就夠了。

當然,北京現代還可以扯一點第七代伊蘭特與衆不同的東西。

比如第一件事,顛覆自己。

按北京現代的說法,第七代伊蘭特有引領潮流的鋒芒設計、無微不至的鋒芒體驗、均衡爲王的鋒芒動力、超乎期待的鋒芒空間、智者無惑的鋒芒安全、駕馭隨心的鋒芒便利、先人所享的鋒芒配置這“7道鋒芒”。

比如第二件事,引領A級車。

自2019年起,北京現代已經開始着手“技術實力派”形象的打造,如今,第七代伊蘭特以最“智”形象強勢歸位,重新定義A級轎車的消費標準,以此爲契機,北京現代也將全面深化“HSMART+”技術品牌戰略,以更加智慧、更具活力的形象迎接全新時代。

兩件事,目的都是在讓曾經的伊蘭特再回經典。

可提出經典的潛臺詞在於,他們一定經歷過那個時代。

伊蘭特的時代,是屬於上輩人的,年輕人甚至都沒有聽說過,又怎會認知經典。一位媒體人評價的好,“情懷這東西,有時候挺廉價的,年輕消費者誰有伊蘭特情懷。”

是的,面向年輕人的一款車,卻打起了情懷的標籤,北京現代的方向盤是不是打錯了呢?見仁見智。

另一方面,產品。

曾經的伊蘭特確實以十足的性價比獲得消費者的認可,但那是汽車匱乏的年代,到了2020年,汽車幾乎已經普及,消費者對於汽車的認知也是越來越深入。第七代伊蘭特除非有領先競爭者一頭的實力,估計才能在A級車市場中分到一杯羹。第七代伊蘭特有嗎?我們沒有體驗,不便隨意拋出評論,但客觀上講,北京現代既然已經將第七代伊蘭特定位於技術現代的新產品,或許真有水平也不一定。

但無論如何吧,第七代伊蘭特,已經打上情懷和技術的標籤,這是人們已經看過一百遍的故事敘述方法。

情懷之於消費者,其實就像是珍珠之於珍珠奶茶:沒有珍珠,仍舊可以喝奶茶;沒了奶茶,難道幹啃珍珠不成?

技術之於消費者,其實本身沒有意義,只有技術讓消費者的用車體驗更加優化的時候,它纔有了意義;

從這個角度上看,北京現代講述第七代伊蘭特故事的時候,倒不如真切的將其將當作一個新品來對待,畢竟無論何時,人們總不會討厭新鮮的東西。

北京現代,或許可以試一試,把伊蘭特忘掉,可能真的會有不一樣的“爽”感。(採寫 |汽車有智慧 水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