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就是重陽節了,我國把這個節日定爲“老年節”,在這一天集中性開展相關敬老尊老活動,賦予了尊老孝順、思鄉懷親等積極的意義。 其實重陽節的不少習俗與中醫藥文化息息相關,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講。

重陽節,是農曆的九月九日。因在我國古代陰陽學說的概念中“九”爲陽數。九月九日,月份和日數皆爲陽數,二陽相加,故名“重陽”。關於這一點,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有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圍繞重陽, 各地登高、插茱萸、賞菊、飲菊花酒、比武等習俗,基本到魏晉時期已全部形成。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些習俗當中的養生文化。

01

“延壽客”菊花

“九日重陽節,開門看菊花。”王勃詩中寫的是金秋賞菊之事,是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主題活動之一。菊花因在九月開放,成爲重陽節的重要標誌 ,不僅賞菊,在重陽節還有簪菊、作菊枕、飲菊酒等習俗。

重陽對菊花的重視,古已有之。因爲菊花被譽爲長壽花,古稱“延壽客”。鄭燮《菊石》詩中寫的“南陽菊水多蓍舊,此是延年一種花,八十老人勤採啜,定教霜鬢變成鴉”的詩句,形象地描寫了菊花與返老還童現象的關係。

菊花性微寒,味甘、苦,歸肺、肝經,有疏風解表、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菊花入藥,是非常普遍的事。除加入複方外,單獨把菊花作爲藥枕、藥茶,已自古習用,而且也是上了古藥典的。《日華子本草》中“作枕明目”之語,包括了用法和用途;《本草新編》中“取作茶茗之需,以爲明目”的話,說得也毫不含糊。根據中醫理論, 目爲肝之竅,菊花治目疾是因爲它能清肝熱、祛肝風。綜合各家之說,後人總結出了 菊花疏風、清熱、明目、解毒四大功能,對頭痛、眩暈、煩熱、目痛、目赤、肢痛、瘡瘍、腫毒皆有治療作用。有名的成方如桑菊飲、菊花酒、菊花散、夜光丸、杞菊地黃丸、菊晴丸、菊花甘草湯等,有的至今還是臨牀常用的中成藥。

菊花分白菊、黃菊、野菊。白菊花味甘、清熱力稍弱,但平肝明目的效果比黃菊花好;黃菊花味苦,泄熱力較白菊花強,常用於疏散風熱;野菊花味偏苦,清熱解毒的力量最強。

02

“辟邪翁”茱萸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中說的“插茱萸”,是重陽登高的重要內容。除此之外, 古人還會佩茱萸、看茱萸、嗅茱萸、飲茱萸酒等。但是,對於詩中所謂的“茱萸”究爲何物,許多人也許並不清楚。

按《風土記》所記,至重陽時節,茱萸“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雲避除惡氣,而御初寒”。古人認爲,茱萸不但具有治寒驅毒的藥效,而且有增年益壽、避邪去災的作用,故人們稱茱萸爲“避邪翁”。在古代本草中,以“茱萸”爲名者有三: 山茱萸、食茱萸和吳茱萸。那麼,重陽節所用的“茱萸”到底是指哪一種呢?

▅山茱萸

山茱萸爲山茱萸科植物,以去核後的果肉入藥,是著名的滋補藥,其性微溫,味酸澀,具補益肝腎、收澀固脫的作用。果實成熟後確爲紅色,但氣味微弱,絕無“避除惡氣”、“御初寒”的功能。顯然, 它並不是重陽節佩插的那個茱萸。關於這一點,歷代民俗家基本無異議。

▅食茱萸

食茱萸也沾“茱萸”之名。《本草綱目》謂其“功同吳茱萸”。但是,食茱萸之名始見於孫思邈《千金·食治》,是唐代纔出現的藥名,而重陽節佩插茱萸的習俗始於西漢,其間相距八百多年。按此推測就可以知道, 在重陽節供佩插的茱萸並非食茱萸。

▅吳茱萸

吳茱萸性熱,味辛、苦,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脘腹脅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等。《本草綱目》曰:“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溼解鬱之功。”又曰:“《淮南萬畢術》雲:井上宜種茱萸,葉落井中,人飲其水,無瘟疫。懸其子於屋,闢鬼魅。《五行志》雲:舍東種白楊、茱萸,增年除害。” 吳茱萸在古人認知中的驅惡辟邪之力,由此可見一斑。

提醒幾點:

1、食茱萸過去多用作辛香調料,自辣椒從美洲傳入我國之外,食茱萸便逐漸被取代,至今已難以尋獲。

2、吳茱萸和山茱萸都是中藥材,具有強大的治療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

①這兩種藥均未收錄在衛生部規定的既是藥品又是食品的藥品目錄內, 不能藥食同源;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 吳茱萸有小毒,內服用量爲2g~5g,超量可引起咽喉不適;又因其藥性辛、苦、熱,故陰虛火旺者不宜應用。

所以 二者並不適合家庭日常服用,需在醫生指導下辨證使用。

‖ 食療方推薦

重陽節香囊

材料:吳茱萸5克、蒼朮5克、藿香5克、艾葉5克、薄荷5克。

做法:藥料研細末並過篩,裝入小布袋,每袋10-15克,用別針固定於衣襟,布袋中藥末每10天更換一次,以保持藥效。

功效:祛風邪、防瘟疫。

用法:重陽節外出登山遊玩時,不時放在鼻子前嗅聞,可以祛風邪、防瘟疫。粉塵過敏者慎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