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未來:可能生活”新聞發佈會現場

藝術如何主動向未來發出邀約?

2020跨媒體藝術節將在寧波做出回應。

10月21日下午,“近未來:可能生活”2020跨媒體藝術節新聞發佈會在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舉行。在這座由普利茲克獎獲得者西扎設計的黑色建築裏,藝術的反思與進擊激烈碰撞,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攜手多方力量,通過藝術創作、學術策劃和展演項目與公衆深度對話,希望從媒體與技術、媒體與社會的雙向,推動當代藝術實驗性和跨媒介研究、跨領域實踐的發展,爲尚未到來卻即將到來的“可能生活”注入積極活力、樂觀希望和無畏勇氣。

其實,“跨媒體”本身的定位不但體現了觀念之於媒介的角度,以及技術與思想在學院內外的交互延伸,同時也是希望全面優化當代藝術教育的教學模式。發佈會現場,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管懷賓面向未來發出邀約:“儘管今天能夠讓我們註腳聚焦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少,但還是希望在短暫的不確定的前提下、在有限的條件下,創作出某種能讓我們內心激盪的東西,無論是創作還是教學都需要某種激盪內心的時刻。”據跨媒體藝術學院實驗藝術系主任高世強透露,本次藝術節最大亮點,即通過多重藝術實踐將某種科幻意向疊加在傳統建築羣之上,以實現過去與當下、未來三重時光的交合。此外,中國文聯副主席、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從未公開露面的雕塑作品也將首度亮相本屆藝術節。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管懷賓、實驗藝術系主任高世強、開放媒體系主任姚大鈞、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東錢湖旅遊度假區管委會一級調研員蘇少敏、寧波東錢湖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周宇明、華茂集團總裁助理何玉花、寧波韓嶺古村商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志青、2020跨媒體藝術節執行策展人王巖等領導與嘉賓蒞臨現場,發佈會由藝術節執行策展人李丁主持。

十天後精彩來襲!!

02:51

·“近未來:可能生活”2020跨媒體藝術節宣傳視頻·

2020跨媒體藝術節將於2020年10月31日-11月10日在中國寧波東錢湖畔啓幕,十天展期,盡窺未來。

藝術節由兩個展區、六大展演板塊和國際學術研討會組成。

兩個展區爲“韓嶺展區”和“東錢湖教育論壇張永和建築藝術展區”。

六個展演板塊分別是“國際跨媒體藝術邀請展”、“國際青年影像作品展映”、“蟲洞日誌”影像展、“煙火行星”裝置作品展、“意識圈”開放媒體展及跨媒介巨構“DISEGNO”。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疊加到近年來波譎雲詭的中美貿易紛爭背景之上,不但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更使整個世界幾乎所有領域都空前呈現出一種非常態的超現實氛圍。爲應對“新常態”所帶來的新問題,以及面對時代的特殊挑戰作出積極回應,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邀請了一批著名中外當代藝術家和年輕跨媒體藝術學子一起,主動向未來發出邀約,向不確定提出挑戰

主題聚焦:近未來:可能生活

什麼是“近未來”?

一般而言,近未來(Near Future)是標定科幻小說題材的一個時間概念,泛指“不久的將來”(以科幻時間維度而言,“現在”之後的一百年左右可理解的人類世界)。但在這裏,“近未來”不是科幻,至少不全是。它首先是一個歷史概念,向相信時間是一道綿延長河的人展開。它不但居於即將發生的現實之中,還是可以變化、改造的現實。因此,“近未來”是可操作的對象,是一種實踐的方法——我們不但以創作參與現實,並且可以用想象力爲現實加多一些東西。通過持續不斷地創作和展示的努力,我們相信不但可以參與到塑造未來的實踐,並終將能夠或多或少地按照我們的意願和想象,影響即將到來的現實,從而塑造我們的“可能生活”

“近未來”之所以重要,還在於它不但爲我們主動地塑造未來提供了勇氣,也爲主動地塑造現在和過去打開了可能。我們往往透過研究歷史來標定當下,其實,也可以通過探討未來的諸種可能路徑與情勢來定義或規約我們當下的行動。“近未來”的概念給了我們一個視角,讓我們可以從空間的角度審視時間。我們甚至可以站在“近未來”的角度,對歷史這已成爲過去且似乎確定無疑的“事實”有一個全新的理解,甚至重塑。一旦以“近未來”的邏輯理解現實,那麼過去、現在、未來似乎就共時“平攤”在我們面前了,它們相互影響、干涉、回饋,並彼此塑造。於是我們獲得一種識見去打通過去、現在與未來,從而有可能主動、全面地塑造自我以及諸衆那看似“命定”的存在紋理。因此,“近未來”是一個積極的觀念,同時是一個現實主義的概念

六大展演板塊揭曉通往世界之匙

蟲洞日誌

01:09

“未來就是現在”,羅伊·阿斯科特在上世紀提出的新的人類屬性,今已成爲我們每個人切實的心理感受——我們就生活在未來當中:基礎科學停滯,看不見的技術迅速佔領生活;現實超越常識,不確定性使得精神走向極端;科幻文學/電影的節點落成,歷史進入完成態;科學內涵的延伸,敦促人類發起對更高維度世界模型的建構……在這個過程裏,我們驚奇的發現,人類歷經了多元文明的過去,處在細分隔離的當下,卻走向了幻想趨同的未來。

蟲洞,正是歷史道標指向未來的節點之一。

“蟲洞”與其說是一種假設,不如講是一種信仰——在浩瀚荒蠻的宇宙中存在着一條可做瞬間時空旅行的隧道。科學家們前赴後繼渴望證明他的存在,幻想家卻早已將它作爲了靈魂安置的彼岸,企盼着未來有無數可能,逃出被決定的桎梏,就像影像的跳切,分割卻碰撞出自由的律動。

蟲洞,在巨大的未來面前,再一次可能將全世界人類粘合成一種新的想象的共同體。

實驗藝術系四十餘件作品構成一場波瀾壯闊的星際開荒之旅,藝術家們在此,誠邀觀衆成爲“時空旅人”,從黑洞到白洞,使私密得以解禁,尋找並踏定未來歷史的座標:

向未來而生,無限可能。

煙火行星

《史記·律書》:“鳴雞吠狗,煙火萬里。”描述的是一種人聲鼎沸,雞狗亂跑,炊煙裊裊的熱鬧市井生活景象,這是我們曾經的生活,也幾近是我們記憶中的景象。

在離我們曾經口中的“未來”越來越近時,我們回首昨日,那種人聲喧囂與人情冷暖也越發可貴。

在東錢湖畔,韓嶺似乎就是我們暮然回首中的那個燈火闌珊處,白牆黑瓦石板,小溪浣衣炊煙。

“煙火行星”的目的不是營造一個未來感,而是30多位藝術家用自己手的溫度來參與“現在”,不斷地靠近“未來”。手的溫度則凝結在整個韓嶺街道、河川、煙火中的每一件空間裝置作品中。

DISEGNO

溫斯頓·丘吉爾說:“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如此,近過去就是近未來。我們以瓦薩里的“DISEGNO”爲名義,以諾思洛普·弗萊的“高山、花園、洞穴、熔爐”爲結構,以巴勃羅·聶魯達的“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之歌”爲數列,向離我們最近的二十世紀藝術史致敬。

主題“Disegno”來自吉奧爾格·瓦薩里的《名人傳》。瓦薩里認爲,自然(Nature)是繪畫及雕塑的“母親”,而諸種藝術的“父親”則是Disegno。Disegno是一種力。創造的原力和巨力。

二十一件作品,每件作品的命名都出自二十世紀文學名著。從第四屆跨媒體藝術節開始,媒介展演系以本科爲創作主體。本次爲三上本科生,共二十人。對應巴勃羅·聶魯達的“二十首情詩”數列,通過二十件作品向二十世紀的二十位藝術家致敬。而“一支絕望之歌”,則通過一件作品致敬今年去世的貝尓納·斯蒂格勒。並以此紀念整個二十世紀藝術史。

意識圈 NOOSPHERE:開放媒體展

2020年的全球災難表面上似乎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開到全球統一規範的“社交距離”——2米,而事實是,人際距離不但沒有疏遠,反而更加緊密。這正是因爲手機社交媒體平臺建構起的這個強大的人際網絡。而這個平臺架構與人倫社會之間的微妙關係也就是開放媒體系 Open Media Lab 自 2010 年成立後推出的第一個系列作品展覽“社會媒體藝術現場”至今十年來堅持以中國未來學爲主軸開展研發教學方向中的重要一環。

今年開放媒體系推出的“意識圈 Noosphere”展,是引用俄羅斯科學家、宇宙學者維爾納茨基 Vladimir Vernadsky 與法國神學家、思想家德日進 Teilhard de Chardin 的“意識圈”理論來探討人類在地質圈、生態圈之後進化而形成的巨大網絡——意識圈,並突顯意識圈帶來的在當下社會中明顯可見的意識終極趨同化現象。

“意識圈展”呈現了57位藝術家的作品,以迥異多樣的形式,如:表情識別、支付寶掃碼、激光、AR 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遊戲、雕塑、思維導圖、繪本文學、僞新聞、僞廣告、實驗電影等等,來討論意識網絡、天眼、髒數據、後真理、後人類、未來生物學、聲音社交、虛擬化身、虛擬現實、未來書寫、虛擬超文本、遊戲理論、中國社交媒體賽博格、體外感知等議題。我們用藝術揭示並回應 2020 已然結成的意識圈。

“意識圈”展覽根據雙子樓式的傳統建築空間設計成一場“意識之遊”。展場以一個巨大的意識圈雕塑爲軸心,57位藝術家的38件作品依空間劃分爲“生態、靈光、刺點、嬉弄、對視、書寫、弔詭、消解、諧振”等九大主題區塊,環繞擴散並共構出龐大的意識網絡。每個板塊亦可視爲遊歷或遊戲的一個關卡。觀者情緒隨之起伏湧動,從平靜到激昂最終重返安寧,隱約也對應着今年初遇大事件時的意識流變。

國際青年影像作品展映

國際青年影像作品展映是跨媒體藝術學院兩年一度的構建“跨媒體藝術國際”平臺的重要學術活動,由空間影像研究所與未來城市研發中心共同統籌執行。首次即作爲“近未來:可能生活”第六屆國際跨媒體藝術節的子版塊平行展開,以“近未來:可能生活”爲主題,面向全球青年影像藝術家徵集實驗影像作品,以作品的主題相關性、藝術表達和創新性作爲標準,由多位國內外著名藝術家、專業學者、策展人共同評審,最終遴選出30部實驗短片,在藝術節期間進行展播。

·圖爲國際青年影像作品展映海報·

國際跨媒體藝術邀請展

“國際跨媒體藝術邀請展”作爲此次跨媒體藝術節的重要展演板塊之一與其他板塊平行展開,展覽將邀請來自八個國家和地區的二十七位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參展,一同回應“近未來”這一議題。

·圖爲國際跨媒體藝術邀請展作品展示·

湖畔文脈共聚藝術新代際

藝術節期間,蟲洞日誌、煙火行星、意識圈、DISEGNO和國際青年影像作品展映將在韓嶺展區呈現。作爲東錢湖鏈接世界最有力的橋樑,長久以來,韓嶺不僅文化昌盛,更有源源不斷的世界級新鮮藝術血液。書畫界泰斗沙孟海、被譽爲中國梵高的沙耆中國第一位女留學生金雅妹都與韓嶺有着奇妙的緣分。而首屆東錢湖國際藝事季,數十位國際藝術、建築大師爲韓嶺量身設計打造的藝術裝置,更爲韓嶺的開發奠定了重要的藝術基調。

·圖爲韓嶺展區·

國際跨媒體藝術邀請展、國際青年影像作品展映(國際學院版塊)、國際學術研討會則在東錢湖教育論壇張永和建築藝術展區舉行。以該展區爲中心外擴,可延伸爲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東錢湖教育論壇會議中心、以及22幢大師工作室區塊,形成華茂藝術版塊“三足鼎立”之勢,於寧波千年教史文脈之上,共同凝練藝術智慧、啓迪教育未來。

·圖爲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侯博文拍攝·

項目背景

近些年來,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始終堅持在美學推演、內容生產、技術反思等方面實踐先鋒性的開拓。2015年“跨媒體藝術”獲批教育部新增專業,也是從這一年起,爲分享豐富的教學及創作成果,跨媒體藝術學院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跨媒體藝術節,至今已在不同區域推出五屆:“迷因城市:駭進現實”(杭州);“存在巨鏈:行星三部曲”(上海);“未來媒體/藝術宣言”(法國);“全息書寫 Holographia”(北京);“演化論”(杭州)。

2020年,跨媒體藝術節將從寧波全新出發,聚焦社會現實,以藝術和想象力爲方式,主動向未來發出邀約。

項目名稱

近未來:可能生活 | 2020跨媒體藝術節

Near Future: Possible Life | 2020 Intermedia Art Festival

組織架構

藝術總監:高世名

學術主持:管懷賓

策 展 人:高世強牟森姚大鈞

執行策展人:王巖李丁

展覽時間:2020年10月31日-2020年11月10日

展覽地點:東錢湖韓嶺 / 東錢湖教育論壇張永和建築藝術展區

主 辦: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

聯合主辦: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寧波韓嶺古村商業管理有限公司

承辦單位:寧波華茂教育文化投資有限公司

來源 |跨媒體藝術學院

編輯|胡心雲

審覈|丁劍鋒 高世強

出品: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中國美術學院新聞中心

CAA全媒體工作室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