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这些句子是高中语文必背的文学常识,想必大家耳熟能详。然而,笔者上学时对其中的”郡望昌黎“却是一知半解。依稀记得邻桌的同学给我解释:河北昌黎是韩氏望族,所以韩愈自称“郡望昌黎”。2000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第二册新教材吸收了河北昌黎发现的《韩氏家谱》的最新成果,明确注释:韩愈“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为解当初之惑,笔者近来补了一下“郡望昌黎”的课。

先说说“郡望昌黎”是什么意思。"郡望"是"郡"和"望"的组合词。"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昌黎”可解为:我的同姓族人中,本支最具名望的家族所在地在昌黎郡。郡望这种用法盛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韩愈的“郡望昌黎”真是咱河北昌黎县么?补了课,我愈发疑惑了。

第一,从朝代和时间顺序上,很难依据“郡望昌黎”判定“河北昌黎是韩愈故里”。 韩愈是唐朝人,在世时间768年—824年。1189年金朝才开始将今河北昌黎命名为昌黎县,此时韩愈已经去世365年了。如果依据“郡望昌黎”就说河北昌黎是韩愈故里,实在是有“时代穿越”的意味了。先人怎么能以后世之地为祖籍呢?

第二,从古代行政区划上说,河北昌黎历史上从来都不是“郡”。咱河北昌黎能独立还要感谢辽朝。923年,辽朝在今昌黎地新设了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广宁县。到了1189年,金朝更其名为昌黎县,至今基本未变。换句话说,辽朝以前河北昌黎县从未独立过,要么是西面的卢龙县的一部分,要么是东面的石城县的组成部分。既然咱们河北昌黎从来都不是“郡”,那就谈不上“郡望”了。

第三,韩愈的“郡望昌黎”解释成东北古昌黎更具合理性。一方面,那里确实有过昌黎郡;另一方面,韩氏很多人确实在那里做过高官,客观上形成了韩氏望族。

东北古昌黎源于汉朝,汉朝叫昌黎县,汉朝以后到北齐之前叫昌黎郡,唐朝又复置了昌黎县。汉朝时县比郡大,汉后县比郡小。汉朝的昌黎县与北齐前的昌黎郡范围应大致相同。唐朝的昌黎县虽然还在昌黎郡故地,但比昌黎郡的范围小多了。

昌黎郡:三国魏改辽东属国置,属幽州。治所在昌黎县(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包括今天辽宁省锦州市、阜新市和朝阳市等地。西晋改属平州。晋十六国太元五年(380年)前秦灭前燕,郡治所迁至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属营州。前秦还为平州治。后燕属平州。冯跋于东晋义熙五年(409年)灭后燕建北燕,都昌黎郡,北魏改为营州治。北齐废。

我们可以从下面一幅前燕与现今叠加的地图上看一下“昌黎郡”的位置。昌黎郡可比咱们河北昌黎辖区大多了。

找不到唐朝时东北昌黎县的地图,但辽朝时的建州为唐朝昌黎县之地。我们可以借用下面辽朝地图看一下唐朝昌黎县的位置和大致范围。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了郡县制后唐朝基本不用“郡”了。咱河北昌黎是唐朝(907年)灭亡16年后(923年)才独立成县的,也就没机会称“郡”了。

韩氏在东北古昌黎郡权势显赫,曾是名门望族 。据史志专家牛广臣说,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后,当时天下大乱,居住在黄河北岸的韩氏族人迁到昌黎郡,即今锦州、朝阳一带,并在此繁衍生息。之后的300多年间,韩氏在昌黎历经前燕、后燕、北燕、北魏等几个朝代。其间韩氏人才辈出,逐渐成为显赫的世家大族。

东北古昌黎郡韩氏名人有:韩寿是前燕皇帝慕容皝的大司马;韩矫是辽东相;韩秀是尚书郎;韩择木是昌黎伯。北魏时期的韩麒麟曾官拜冀州刺史、齐州刺史等职,死后被魏孝文帝追赠散骑常侍、安东将军、燕郡公。韩麒麟的长子韩兴宗官拜加卫大将军,后被追赠骠骑大将军,幽州刺史;次子韩显宗身居东太原太守之职。现存东北最大的石窟——义县万佛堂石窟东区石窟是由韩贞在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开凿的。由此可以想见当年东北昌黎韩氏在当地的地位和权势。 (文/孙立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