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佈雷特丟勒(AlbrechtDürer,1471-1528)是德國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時期乃至德國曆史上最爲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丟勒的自畫像數量雖然寥寥,卻舉世矚目,他本人更是被譽爲“歐洲自畫像之父”。

自畫像是藝術家爲自己所繪的肖像作品,不同於一般的肖像畫,它表達的是一位藝術家對“自我”的再認識,單純地是畫家本人對自身的審視,不會被他人左右,無論是審美角度、畫面佈局、色彩搭配以及繪畫風格皆忠於畫家本心。

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畫像被稱作“鏡中之畫”,在那個並未出現攝影技術的時代,鏡子成了人們審視自己外貌、溝通自身心靈的重要媒介。敏感的藝術家們觀察鏡中的自己,並運用他們手中的畫筆來完成自畫像的創作,而丟勒正是其中之一。

丟勒的自畫像包括油畫和素描,我們也能從他的一些日記、書信、詩句、筆記和學術文章中找到他對自己的形象刻畫。13歲時,丟勒正在父親的金飾作坊裏幫忙,經常需要用銀尖筆在堅硬的金屬上非常仔細地畫一些纖細的線條,這就要求他的筆法非常穩健,年幼的丟勒已經學會了一些技巧,這對他的繪畫幫助很大。

其13歲創作的《自畫像》表現的少年臉龐清晰的輪廓,雖相較於之後的畫作筆法顯得稚嫩了些,但從纖細、柔順長髮的線條可以看出金飾作坊的工筆讓丟勒受益不少。對於整個藝術的發展史來說,丟勒這一瞬間性的行爲代表的不僅是屬於個體的肖像繪畫,同時也是自我的分析與自我的解剖,這種自我的關注可以說是德國文藝復興的開端。

丟勒在1498年創作的《自畫像》上題簽道:“這是我在26歲時給自己畫的畫像,阿爾布萊希特·丟勒”。畫中的他左手指緊緊握住右手,這是人們在關鍵時刻的反應。他身着騎士的衣裝,頭戴方帽,鬚髮整潔柔軟,畫作的筆觸分明流暢。

意大利傑出畫家喬凡託·貝里尼曾一度認爲丟勒畫頭髮用的是一種特製的筆,以至於他在1505年接待來訪的丟勒時,竟然提出要一支他用過的筆。在那個時代,藝術家盛行師徒相傳的風氣,畫家的筆也是保密的。丟勒聽後拿出了一大把普通的筆,並當場畫了一縷柔軟纖細波浪式的女性秀髮,令貝里尼大爲驚歎。

丟勒的木刻版畫——《啓示錄》——這一作品無疑是丟勒的巔峯之作,這是一個成功之作,世界末日的恐怖及其前夕的跡象和凶兆等等,可怕的景象從來沒有表現的那樣生動有力。在《啓示錄》中它的創作內容和表現手法風格上明顯帶有哥特式風格小型畫的基本特徵。

儘管丟勒深受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影響,但在藝術風格上卻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德國傳統的巴洛克式風格特徵,最出名的就是作於1498的《四騎士》。這幅畫,畫作的四騎士分別代表着戰爭、貧窮、飢餓、死亡,象徵着神的公正嚴明的批判裁決。

運用誇張的手法,誇大了人體外部的輪廓線。在版畫的制度技法上,運用大量縝密的線條,這些線條長短不一,有的平行、交叉運用了黑的排線以及陣點,通過這種線條的排布,把各種物象的明暗關係準確的表現出來了。

各種刀法之間的銜接自然、順理成章,恰到好處,整幅畫面流暢節奏感強不唐突,這需要充分的掌握木刻版畫黑白轉化的技巧和對物質體明暗關係的轉變,也需要很好的素描基礎,整幅畫面不僅有德國民間的傳統版畫風格,還有藝術家的寓意特徵,畫面充滿着幻想性的感染力,這是對藝術家想象力的考驗。

丟勒終其一生都在不斷探求真理和知識。對丟勒來說,對真理和知識的探索是一種使命感,是自己的責任。丟勒的繪畫實踐和美術理論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論和思想引導着他的繪畫創作,影響着他的創作風格與藝術語言,而他的繪畫實踐同樣影響着他的思想和理論的形成。

作爲偉大藝術家的丟勒在德國藝術的轉型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形式與理論,並形成體系。這樣創作出的藝術作品與繪畫理論使民族藝術和文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當然,這只是個開始,針對丟勒繪畫對世界的影響和啓發的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