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電視臺,現在很多人的反應是:遙控器一遍一遍地換臺,就是不知道看啥,最後又無奈地抱起手機。

其實啊,這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時光倒流二十年甚至更長,試問哪位少俠,敢說對電視臺毫無興趣?不論是芒果臺的小燕子,還是中央臺的大風,又或是山東臺的挖掘技術哪家強……說起來滿滿的都是獨特的記憶。

大家可能有個疑問,爲啥現在的電視臺這麼不吸引人了呢?既然扯到這檔子事兒,咱們就敞開了吐一吐槽。

01

恐怖之王——江西衛視

江西衛視,在無數人的童年陰影中佔據一席之地。

《傳奇故事》、《經典傳奇》、《傳奇影院》,什麼湘西趕屍、水庫巨蟒、古宅怪音等,不知道讓多少人的童年被嚇到過。

這類節目,其實迎合了上個世紀八九年代突然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那個年代人們剛剛富裕起來,各種娛樂渠道都沒跟上來,電視作爲最爲重要的渠道,自然是人民有需求,就得安排上。

其實說到恐怖、獵奇、怪僻,江西可不是獨一份兒。想當年,中央10科教頻道,也播過幾期令人毛骨悚然的節目:

神祕古村半夜發出怪聲,懷疑是怪獸出沒,結果最後查明是胖子打呼嚕;

兒童總是鬼魂附體,一家人跑遍醫院檢查,兒童交待我只不過讓引起你們注意(孩子你這多大仇,你比留守兒童都苦)

深山古寺房頂有神祕力量加持,房頂從來不落葉子,最後證明,山裏風大,房頂瓦片光滑,存不住……

想當年看這些個節目,真如相親碰上老太太,去時滿懷期待,最後大跌眼鏡。

02

土味之王——山東衛視

說到山東電視臺,在當代網絡語境下似乎就是魔幻、土氣和沙雕的代名詞。

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一個省級衛視土味排行榜,大山東衛視毫無疑問地位居榜首。

比如,錄音大棚+影流之主+老大娘秧歌隊+跨界歌手的意識流MV,就是畢志飛看了也會糊一臉土。

現在人們對山東電視臺的印象,不是鬼畜節目,就是土味廣告,在B站上搜索山東電視臺,能看到海量鬼畜素材。

這方面還得說唐國強老師的演技,不光電視劇演的好,廣告也屌炸天。爲藍翔技校拍的廣告,以簡單粗暴、狂轟濫炸、直奔主題爲特點,讓無數觀衆從此記住了這所河南人跑到山東開的技術學校。

說到這裏,又不得不提一下河南衛視。

河南與山東同爲農業大省,土味兒大省,一直靠兩檔節目打天下,文有《梨園春》,武有《武林風》

特別是《梨園春》唱大戲,一唱就是26年,以攻擂比賽爲主要形式,一張嘴就是濃郁的地方特色,雖然土到掉渣兒,卻也土的堅守本真、堅持本色,令人討厭不起來。這方面山東真得學習學習河南。

還有東北衛視……不好意思,黑、吉、遼三省衛視,論土跟山東河南也有一拼。

這真的沒辦法,二人轉是三省共同的特色,本山大叔又實在太過強勢,從馬大帥到劉老根,再到長達10部的《鄉村愛情》,東三省電視全都扎到象牙山裏去了,連著名星女郎都被同化成土味兒女星,搞得演技掉了一地,一聲海娃嚇倒一片人。能不土嗎!

03

爆款之王——湖南衛視

2013年央視有過一個調查,當年播出率前二十名的電視劇中,央視僅佔五部,江蘇衛視佔一部,湖南衛視獨佔十四部,稱之爲爆款之王,的確是名至實歸。

想當年1998年湖南衛視首播《還珠格格》,瞬間掀起收視狂潮,創造了自《西遊記》播出以來又一個收視神話,連1998年央視開年大劇《水滸傳》都被這部片子蓋過了風頭。

不過從此以後,湖南衛視的電視劇雖然屢屢爆款,卻在業界人士和觀衆中若有若無地造成了格調不高、專注女人戲的印象。

不論是韓國大劇《大長今》還是後來的《宮》《武媚娘傳奇》等等,收穫核武器級別的收視熱潮的同時,也讓人逐漸厭倦。跟《雍正王朝》、《宰相劉羅鍋》、《大宅門》等富有質感的神劇,始終無法相提並論。

說到《雍正王朝》,不得不提另外一個有意思的頻道,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

曾經有那麼幾年,這個頻道在晚上10點到12點反覆播放這部世紀之交誕生的神劇,這個時間段、這個頻道,一度成爲中年男人品味官場、回味人生的專屬時空場合……大概那位決定播劇的電視臺工作人員,同樣也是個負重前行的中年男人。

都不容易啊,咳咳……

04

電視臺,曾經的文化寶庫

其實搞電視藝術的人,也都有專業水平和藝術修養。誰都不願意那麼土、那麼沙雕,誰也想搞點高雅藝術。

當年中央10的《百家講壇》,最初請的都是各行業的科學家,講的都是超級硬核的科普知識,可惜曲高和寡觀衆不買賬,最後才變成學術超女講論語那種相對低端的節目。原因很直接,電視藝術是大衆的藝術,就得放低身段。

這與電視臺藝術水平是不矛盾的。講真,再往前數二十年,其實各省的電視臺,各有各的看家本事。

比如很土的山東衛視,1983年曾經拍過《水滸》這樣優秀的國產劇,劇中祝延平老師的武松形象,和陸樹銘版關二爺齊名,哪個臺再拍《水滸》都得參照,以至於江湖傳言,央視重拍時一度想請祝延平老師再來演,後來祝老師推辭年齡大了,才重新選擇了丁海峯。

山東衛視當年引入的國外影視劇,比如《超人前傳》,一度引領着風潮。山東衛視的經典綜藝《陽光快車道》火起來的時候,《快樂大本營》還是個弟弟。

現在毫無存在感的山西衛視,1991年時也拍攝過一部質量非常高的《楊家將》,特別是騎兵作戰的場面令人大呼痛快。

中央電視臺也因此發現了張紹林這位黃金導演,把他拉進了《三國演義》劇組當導演。《三國演義》的精華部分,諸葛丞相南征北戰,大部分出自他的手筆。

當年上海臺也曾申請拍攝《三國演義》,在中央臺的班底面前自動放棄,後來轉過頭製作了另一部至今仍是經典的神話大劇:藍天野版《封神榜》

你能說電視臺土、俗、水平低?電視臺一玩真的,廣大劇迷們都得跪。

時至今日,雖然電視臺的主業列表中,已經去除了拍電視劇這一項(也有例外,廣東臺的《外來媳婦本地郎》至今仍在製作播出),但對電視劇的情懷都還在。

許多電視臺都有自己反覆重播的電視劇,不管其來源是哪,長期播出後居然成了該省衛視的代表。

例如安徽衛視堪稱白娘子駐內地辦事處,全國各家衛視,估計只有這個臺對《新白娘子傳奇》還堅持着熱愛。

陝西衛視莫名其妙地和《宰相劉羅鍋》幹上了,這幾年幾乎每年都播。

河北臺和天津臺播過許多次《征服》,這倒是和劉華強的原型人物籍貫保持了一致。

即使是娛樂化色彩非常濃的湖南臺,也有對正劇的執念。

早在2007年的時候,湖南臺就首播過一部如今被網民齊聲傳誦的神劇:《大明1566》。十年之後,湖南臺又首播了一部時代大劇《人民的名義》,正能量爆破,創造了這些年嚴肅劇目少有的輝煌。

時代在發展,娛樂方式在變化。

在網絡平臺的影響下,電視臺逐漸變得弱勢。然而不管到了何時,電視臺承載的幾代人的回憶,是永遠不會變的。

閒暇時在電視臺偶然一瞥,想起當年全家人齊坐電視前的情景,那份融融泄泄、深透心扉的溫暖,真是久違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