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蘇琦 編輯/金璵璠

來源/深燃(ID:shenrancaijing)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Jessie習慣在喫飯的時候順手打開微信視頻號了,在此之前,她更習慣刷抖音。

“倒不是說視頻號的內容有多好,而是裏面好多視頻我都在抖音看過,在微信裏也能有刷抖音的感覺。”Jessie告訴深燃。

視頻號自今年3月份開始內測,到6月底日活已突破兩億,數據漲勢驚人。視頻號起量快離不開微信生態的加持,但也與其冷啓動的方式相關。視頻號主要靠關係鏈進行分發,而擁有十幾億人社交關係的微信,關係鏈足夠強大。

因爲算法分發機制不同,視頻號一出生就決定了不會走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的老路。打開視頻號主頁,最先展示的標籤頁是朋友,它在“關注”和“熱門”欄的C位。相比於其他視頻平臺基於用戶行爲喜好的分發,視頻號走的是社交的思路,靠的是好友推薦。

有創作者表示,社交產品的內容更拼質量,具有漣漪效應,會不斷向外擴散,一條爆款視頻發佈幾個月後依然火爆,後臺源源不斷地接收留言和點贊;但信息流產品更講究即時的火爆,內容的生命週期可能只有兩天,平臺方負責源源不斷地推薦最新作品。

但必須承認,視頻號的出現,讓大家不再關心微視,而是對這個新的小生態保有好奇和包容。

任何一個平臺都需要原生大V,但目前沒有明確的動作表明視頻號正在扶持自己的大V,有觀點認爲是微信封閉的生態+視頻號的推薦機制不允許,有聲音則認爲,年幼的視頻號暫時還沒有時間或能力扶持出自己的“朱一旦”或者“一禪小和尚”,未來能否複製“朱一旦”一條視頻三天漲粉20多萬的奇蹟,也還有待驗證。

短視頻平臺有很多,但是社交短視頻平臺只有一個。這個獨特的內容生態怎麼能更健碩,微信團隊還有很多基本功要做,這也真正決定了它能走多遠。

流量高的視頻號,有套路可循嗎?

目前視頻號已經開放到30分鐘,但仍然主要以60秒以內的內容爲主。更短的視頻意味着更低的製作門檻,手持一部手機,一鏡到底就可以拍出視頻,用傻瓜應用配上字幕,甚至不需要真人出鏡。“就像發一條朋友圈那樣方便,同樣,你朋友圈裏的人也能看到你的視頻號內容。”一位創作者稱。

在更低的創作門檻和更低的傳播門檻下,我們先來看看視頻號上現在最火的是什麼內容。

根據“微信視頻號數據分析平臺視向標”的數據,微信視頻號上目前活躍的前十大博主基本涵蓋了各個類型。

和大多數視頻平臺一樣,視頻號上的內容主要分兩派,流量派和內容派。不過不管是哪一派,視頻號都還沒有孵化出自己的原生大V。

視頻號熱門中最有存在感的是流量派。這一派最有記憶點的是像房琪Kiki(抖音粉絲980.4w)、叫我韓鍋鍋(抖音粉絲350.3w)、宇宙(抖音粉絲49.1w)這類真人出鏡博主。

他們選擇切入細分賽道,如旅遊、體育等,在多平臺進行內容變現。不同的是,房琪Kiki是從微博火起來的旅行博主,內容具有原創性和策劃性,而另外兩位是典型的抖音MCN孵化出的形象,人設爲玩籃球的帥氣男生,受衆以年輕女性爲主,視頻內容與各自抖音號發佈的內容一致。

第二類是幸福的梅子、朱成英(抖音粉絲89.6w)、塗磊(抖音粉絲3840w)、恩恩愛愛爸爸(6w)這些情感生活類博主,和第一類最大的區別是創作門檻低,幾乎不用設計拍攝場景,多爲語錄+金句,主題是婚戀、孝道以及雞湯,轉發和點贊數非常可觀。

人氣排在第六的湯公子語錄(抖音粉絲128.2w)也是相同的套路,其個人認證爲某公司總經理,內容多爲“站着借錢,跪着要債”“出來混,你必須知道的識人術”等語錄。

第三類是熱門內容的搬運工。

其一是從YouTube等搬運前段時間大火的跳舞熊表情包,賬號博主目的是在視頻下加鏈接,導流至公衆號,並不斷裂變新的賬號,開設小商店進行變現。其二是通過剪輯音樂串燒、熱門電影、熱門綜藝、名人採訪等精彩片段生成視頻,這類視頻受衆十分廣泛。

這些視頻要麼原創性高,要麼話題性強,要麼是已經被驗證過的大熱內容,可以說不論放到哪個平臺,表現都會不錯,只是搬運類賬號存在侵權風險。

流量派裏還有兩個特殊類目,一類是風水命理類,目的是通過視頻號導入社羣,進行病毒式裂變。

另一類可以總結爲帥哥美女類。一般出現在視頻號的“附近”裏,大量衣着“清涼”的帥哥美女視頻背後都是專門玩流量的賬號。

對於這類賬號而言,視頻號不是內容的載體,而是引流和變現的工具,視頻內容只是一個鉤子的作用。

至於內容派又是另外一種玩法,追求的是內容的質量和專業,不爲短暫的流量,商業化路線更長,現在的直接訴求是擴大圈層的影響力。

首先一批是抖音、快手的頭部IP博主,以一禪小和尚(抖音粉絲4825.1w)爲例,作爲同名國漫作品的衍生品,帶着自有IP入駐視頻號,原有粉絲也會被引入再次關注。

第二類是霹靂舞凱凱(抖音粉絲91w)這樣的原創作者,他們靠一技之長在其他視頻平臺已收穫頗多流量,比如凱凱是一位工地小哥,自學霹靂舞,在火山小視頻被稱爲擁有數萬粉絲的野生舞蹈家,如今已經佔據視頻號第一名的位置很久,不管點贊還是評論數都屬於頭部,且目前還沒有發現有任何商業變現的動作。

還有一類是藝術、設計類的美學賬號,目前排在設計美學領域第一名的“日本設計小站”就是其中的一員,目前抖音粉絲101.8w,微信公衆號110w粉絲,全網總矩陣有500w粉絲。他們在視頻號上先更新搬運來的視頻,同時發力原創,做探店以及採訪類內容。

不可否認的是,視頻號裏兩個派別目前都還沒有出現原生大V。更多的原創作者還被遠遠地甩在後面,從目前視頻號的熱門推薦就可看出,不過這也是每個短視頻平臺初期都會遇到的挑戰。

創作者在視頻號各取所需

在抖音快手已經逐漸成熟的今天,創作者入駐視頻號的原因是什麼?在他們看來,視頻號的獨特性到底在哪?在這個問題上,個人創作者和視頻矩陣創作者的答案不同。

個人包括企業家、創業者、投資人或者行業KOL,他們主要是爲了進行自我表達,提升影響力。

蘑菇租房聯合創始人龍東平從視頻號3月份內測就開始更新個人號,內容主要是創業的心得教訓。半年多以來,積累了4萬粉絲,目前單條視頻的平均播放量爲3-5萬,點贊數300左右。

近來他發現漲粉速度沒有之前那麼快了,他認爲粉絲比閱讀量來得更加重要。“我發一些商學院的聽課筆記時,判斷這條視頻不會10萬+,但是會有一些朋友跟我討論看完的感受。”龍東平稱,視頻號是人和人關係的催化劑,原來一個陌生人可能需要加微信、打電話/視頻,現在通過視頻號內容會與其有更進一步的接觸交流,很快就突破了鄧巴數字的150定律(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更多的資源可能就會向你靠攏。

“我做視頻號的目的不是帶貨,而是擴大影響力。”龍東平稱。

這類型個人號把視頻號當作一個快速放大影響力的放大器,相當於利用視頻號重塑個人的營銷體系。

而一些專業視頻矩陣團隊,在多個視頻平臺之外轉戰視頻號,看中的是微信生態的交易閉環,視頻、直播、公衆號、即時通訊和支付都是打通的。一些號已經開通小商店,開始做電商,還有一些號已經開始接廣告。

2013年從微信公衆號起家的日本設計小站,目前在視頻號上有6個自營視頻號。其中日本設計小站從6月份開始更新,現有23萬粉絲,瀏覽量每日100多萬,最高一條視頻已有3410.8萬播放量,且每天還在以2000次播放的速度增長。

因爲有公衆號變現的經驗,這個團隊如今將經驗證的手段和模式直接拷貝到視頻號上,可以說無縫銜接。日站文化傳媒CEO、日本設計小站創始人日站君告訴深燃,公衆號原來每年營收幾百萬,視頻號的傳播和轉化效率更高,營收有更多的可能性,應該只多不少。

但不論是原創作者還是身經百戰的熱門號矩陣,都坦言沒有摸到視頻號的推薦規律。龍東平經常上熱門,但在他看來,上不上熱門,區別也不是很大,上熱門相當於是一次口頭表揚,但沒有實質獎勵。

對此,日站君更有話語權。“微信視頻號官方的人跟我們有對接,一直讓我們好好做,說會給幫助,但是具體的、實操的東西好像沒有。”日站君到後期倒是自己摸索出了一個選題預判的標準,即一條視頻發出去,24小時內如果連1000點贊都有,那以後就要避開此類選題。

事實上,視頻號讓博主們真正興奮的功能是直播,它完美利用了微信生態下各環節打通的效率,微信也在加大視頻號直播的權重。

直播有預約功能,真正開始時,預約者會收到系統發出的微信通知,可直接進入直播。正在進行的直播會出現在關注欄裏,也就是說,直播開始後,你的關注者如果正在刷視頻號,一定會看到你的賬號正在直播,直播鏈接也支持轉發到朋友圈和微信羣。相比之前用第三方軟件進行直播時需要提前多天宣傳,現在的觸達率直接翻番。

一場長達幾小時的“純乾貨輸出”直播,積累的是真正的粉絲。“他們會更持久地關注你。”一位科技評論員行嘉表示。

對於這類創作者而言,相比多少人觀看,誰來看更加重要。行嘉稱,一個行業最頂級的人來直播間留言互動,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能說明問題,而且每個圈子都需要這樣一種溝通環節。

這也是一些原創作者爲什麼在視頻號更新並堅持直播的動力,一方面,在微信生態做直播,體驗比較流暢,同時可以更精準地觸達想要覆蓋的人羣,另一方面,溝通方式有了更多可能性。

從當前的情況看,視頻號確實吸引了一大波創作者入駐,但當務之急是把基本功做得更完備,目前視頻號也沒有明確的動作表明正在扶持原生大V。

視頻號還要補些基本功

今年年初的微信年度大會,主題是“未完成 Always Beta”,也印證着視頻號這個成立半年多的產品,還有很多功能亟待完善。

在想要擴大影響力的創作者看來,做直播後,受圈層束縛的感覺越來越強烈。

“跟你互動、點讚的,多是行業從業者以及相關人士,每次直播主題一定下來,就能預判來的是哪些人。”行嘉稱,現在某個層面上有點像放大版的朋友圈,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好內容、創作者生態和內容的分發效率。

直播依舊是一個相對粗糙的功能。

新榜內容副總監夏之南總結了以下幾個可以改進的點:沒有美顏和濾鏡,非常影響顏值類主播的直播,但據官方透露,下一個版本馬上就會更新;還不能打賞,缺乏互動;不能連麥和PK,主播之間不能甩粉,可玩性不高;畫面依舊會有延遲。

同時,視頻號也需要補一些基本功,秒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據悉,大部分個人創作者還在依賴剪映,剪映屬於抖音官方推出的一款手機視頻編輯工具,將於11月推出剪映專業版(PC端),而微信收購VUE後,由騰訊公司開發了爲視頻號服務的剪輯軟件秒簡,但目前只有demo版。創作者使用剪映,自然會優先把內容同步到抖音和西瓜視頻去,秒簡起初甚至不能直接鏈接到微信和朋友圈。

壞消息是,衝着帶貨來的創作者,可能暫且要緩一緩了。

一方面,“基於微信的內容生態,部分用戶希望看到的是更及時的內容輸出,這時候,視頻號直播提供了一個更對的場景。”例如行嘉這樣的評論者,更願意在一個事件或活動後,直接開直播進行討論,但這樣的直播也存在內容合規性的風險。

“抖音快手之類的短視頻平臺,大家無非就是消遣或者休息的時候看一看。如果在強交互強社交屬性的微信裏,強行植入直播帶貨,可能會引起反感。”日站君稱。

除了沒有培養起用戶在視頻號看帶貨直播的習慣,不少博主告訴深燃,即使開通了小商店也還沒有上新,直播還沒有打通賣貨的功能,帶貨主播現在還沒有找到發力點。

視頻號很難誕生原生大V

視頻號需要面對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微信需要扶持自己的原生大V嗎?

答案是肯定的。

微信之父張小龍一直的觀點是,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他希望流量普惠,而不是強者愈強。“他希望把更多的流量給到真正創造價值的人,哪怕他不是明星,只要他有不錯的內容,微信希望這些內容能夠被發現。”龍東平稱。

無論哪個平臺都需要原生的大V,視頻號不可能讓搬運號、營銷號佔據整個體系的核心地位。對此,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深燃,但視頻號前期爲了起量,對於一些抄襲、營銷的內容、甚至是在其他平臺爛大街的內容,並沒有做降權,也未對優質的原創賬號做加權。

不過,扶持大V是需要謹慎而爲的。行嘉判斷,目前視頻號可能還不想進行過多的人爲干涉,不想過早的定義視頻號,就如同早期的公衆號一樣,所有賬號都是平等的。“產品的生態由用戶推動和定義的,微信沒有事先給潮水設定方向,先看看水往哪個方向流。”他表示。

同時,扶持大V是有難度的。

一方面,“問題是,微信視頻號纔剛剛開始做,現在產品太大,有一堆窟窿要去堵。”在行嘉看來,扶持大V可能不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之前別家踩過的坑,他們也都得踩一遍。

另一方面,微信原本的生態比較封閉,推薦機制也不夠清晰。

多數人有共鳴的是,很多視頻號創作者在冷啓動階段,都是通過微信羣和朋友圈轉發擴散,不少人甚至因爲吆喝過於頻繁而被踢出羣聊。

據日站君透露,自己有6個微信號,每個都加滿了5000好友,再加上社羣推廣,已經能帶一部分流量了。

此外,視頻號的用戶習慣還沒養成,現在多數用戶還是習慣在朋友圈刷到視頻號後纔可能順手關注,很少有人點進視頻號的二級菜單進行搜索和關注。同時在視頻號的界面,最中間的是朋友,你的朋友們點讚的視頻也會推薦給你,容易形成一定的信息繭房。

所以龍東平一開始就呼籲,大家要到外面去找量,即從私域流量擴展到公域流量。

當視頻號的號角吹起,也側面暴露出了在運營方面的短板。

近一個月來,繼鄧超、虞書欣後,孫燕姿成爲西瓜視頻代言人,楊冪也成爲繼黃渤、沈騰、陳坤、岳雲鵬等明星後又一位快手的頂流代言人。其他平臺都在花費大力氣簽約明星,很多明星主動在視頻號上發動態,但大衆看不見。

大衆看不見,不是因爲平臺不推薦,而是平臺此前沒有公域流量,流量推薦的能力欠缺或未被驗證。“在整個微信生態裏,必須人和人有鏈接才能被分發出來,如果你身邊沒有人追星,你就不會被推薦。”在行嘉看來,視頻號裏的明星賬號,數據表現甚至不如營銷號,非常弔詭。

微信視頻號團隊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近期加入了一系列有助於開放公域流量的的動作:公衆號圖文可以插入視頻號動態卡片,朋友圈增加了話題標籤,搜索時可以搜索到視頻號;“被提到”新增入口還處於灰度測試中,這是一種被“翻牌子”的導流方式,在某些大V的視頻號主頁下,某些@過大V的創作者的視頻內容有更多的曝光機會。

“現在@我,給我寫評論的人,也會給我帶來一些流量。”龍東平稱。

微信從來沒有也不會表示會偏向流量型選手,平臺對於內容沒有喜好和偏惡,只是前期會不斷嘗試,只要等規模增長到一定階段,到了動手治理的時候,平臺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原創內容的扶持上,這點在微信公衆號上已經被驗證過。

短時間內,視頻號依舊沒有能力扶持出一個原生大V,這可能是下一個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

但不可否認的是,微信正在全力推進視頻號,當趨勢來臨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入其中,不少業內人士判斷,這種改變趨勢的產品,越早參與越好,且有不少創作者利用視頻號重新激活了朋友圈,並對視頻號直播上了癮。

*題圖來源於Unsplash。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行嘉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