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杨家将》的人应该还记得,杨继业、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佘太君、潘仁美等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为我们的童年生活增加了不少的聊资。

《杨家将》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将宋初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整合,以演义、戏曲等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主要讲述杨夹江几代人为大宋戍守北疆,抵抗辽国袭扰的传奇故事。的存在是为了

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这其中将潘仁美塑造成了一个超级大反派的形象,与杨家将是争锋相对的生死对头。

那么,历史上的潘仁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杨继业又有什么奇特之处呢?他们二者都有什么交集?真的有那么大的仇怨吗?

我们先来说说潘仁美这个角色吧。他的名字其实叫做潘美(925--991),宋初名将。最初的潘美其实是一个文人,从小就热爱诗词歌赋,20多岁才在后汉当了一个迎宾接待的地方小官,后来见后汉大势已去,就寻机投奔了后周世宗柴荣。由于在后周与后汉的高平之战中立下了战功,不仅获得了晋升,还结识了后周的风云人物赵匡胤,从此的潘美开始了他的武将生涯,也为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潘美在“陈桥驿兵变”前的积极奔走,多方联络,赵匡胤是看在眼里,随后的论功行赏是,潘美逐步受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重用。在宋初的一些事件的处理上充分表现出了潘美的智勇双全,在陕西节度使袁彦反叛一事上,赵匡胤本意是要派兵加以征剿的,但是潘美通过分析认为,袁彦还不到和朝廷彻底决裂的时候,就建议派人劝降袁彦,而这个劝降的人就是潘美本人。单枪匹马的潘美来到袁彦处,对他剖析利害,晓以大义,最终使得袁彦回心转意,重回大宋阵营之中。潘美这样的表现自然会更加受到太祖的看重,升官加薪那是免不了的。

在岁太祖平定湖南的叛乱之后,潘美就被任命为潭州防御使。不久后的湖南少数民族叛乱被潘美采取各个击破的原则,快速地平定了,为此太祖特意下旨嘉奖。这些都不是潘美军事生涯的高光时代,970年他被任命为贺州道兵马行营都部署,攻打南汉贺州之时,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设伏歼灭南汉援军一万多人,从而拿下了贺州。后有乘胜追击追击,大破南汉韶州大象阵,吃掉了南汉的十多万精锐部队,元气大伤的后汉彻底失去了抵抗之力,被潘美收归囊中。

974年9月,不肯臣服北宋的南唐李煜,拒绝觐见太祖皇帝。愤怒之余的太祖派大将曹彬和潘美为正副元帅征讨南唐。潘美以奇袭的方式破掉了李煜金陵城外的十万雄兵,南唐灭亡了。潘美由太祖时期的宣徽北院使做到了太宗是的宣徽南院使。潘美随太宗亲征太原之时已是55岁了,而此时的潘美战略战术都发挥到了极致,胜仗也是打了一个又一个,受到了太宗的极度赞扬,潘美俨然成了朝廷当时的第一战将。

这样一个,能征善战而又有勇有谋的战将,为什么会给后世人留下残害忠良,欺君卖国的奸臣形象呢?这里就不得不说说他和杨家将之间的矛盾了。

杨业,又叫杨继业,他本是北汉的节度使,由于战功显赫,被北汉皇帝赐姓刘,叫刘继业。北汉灭亡后,归顺宋朝后的刘继业恢复了本来名字杨继业。对杨继业早就有所耳闻的太宗皇帝任命杨继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

北汉灭亡后,宋军本有意一鼓作气打败辽国收复更多的领土,起初凭着高涨的士气,宋军一路攻城略地,曾一度攻下了幽州。但随着辽军的增援部队的到来,双方在高粱河的对弈中,宋军被击得溃不成军,狼狈不堪的太祖几乎是孤身一人逃回了东京。自此以后,宋朝就不太愿意轻易招惹辽国了,对辽国采取了防御方针,不再积极进攻辽国了。但是,宋军不去招惹辽国,辽国的军队却是时常骚扰宋朝的边境,不堪其扰的太宗因害怕辽军突破防线进军中原,就派刚归降的杨继业为代州刺史,其重要作用就是防守雁门关。

980年,辽国一度聚集十万之众攻打雁门关,手里只有几千军士的杨业,并没有选择退却,而是要大部队继续留守代州(今忻州市代县),自己之率领几百名骑兵精锐,抄小路绕道了雁门关外辽军部队的后面。由于此前的辽军一路来到雁门关前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挠,此时又是十万大军围着雁门关,大有不拿下雁门关誓不罢休之势,正在筹措满志之时,后方一支骑兵从烟尘滚滚之中杀将出来,慌乱之中的辽军有不清楚到底有多少部队来袭,一时阵脚大乱,争相逃窜,而杨业指挥骑兵从后掩杀过去,辽兵被杀伤无数,宋军还击毙一名辽军将领,活捉一名辽国亲贵,此战可谓收获颇丰,这就是有名的“雁门关大捷”。从此,“杨无敌”的名号响彻雁门关外,辽军士兵只要看到“杨”字帅旗,就望“旗”而逃。

取得这么优秀的战绩,自然就有些人眼热了,于是就向太宗诬告杨业有不臣之心,此时正是用人之际的太宗不予理会,还派人将诬告杨业的奏折打包送与杨业,此举更加坚定了杨业为大宋誓死效忠的决心。

潘美和杨业,大宋的两个栋梁之才,本应通力合作,共同为大宋的边疆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争锋相对的敌人呢?

这也许和潘美和杨业之间的矛盾是分不开的。早在潘美随同太宗亲征太原之时,身为北汉战将的杨业曾与阵前和潘美交过手。武功弱于杨业的潘美曾在数以万计的阵前,被杨业一记杨家枪挑于马下,还差点要了潘美的老命,不仅如此,随后不久,潘美又差点丧生在杨业的妻子佘赛花的箭下。身负重伤的潘美从此恨上了杨业一家。也许是年岁渐大的缘故,在杨业归顺宋朝之后,潘美的功劳也就不如杨业显赫,屡立战功的杨业还闯出了“杨无敌“的名号,一时风光无限。仇怨就此越结越深,潘美有了欲除之而后快之感。

986年,辽过年幼的新君继位,宋朝内就有大臣认为辽国局势不稳,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来了,就撺掇太宗出兵辽国。认为时机成熟的太祖就派三路大军北伐,杨业被派给了潘美做副帅,王侁为监军。应该说,初期的宋军还是比较顺利的,潘美这路大军开到雁门关也很快就有了收获,拿下了四个州。但是随着中路军曹彬的失利,太宗回想起当年的狼狈相,赶快命令大军后撤。

就在潘美杨业领兵护送百姓撤退到狼牙村之时,辽军已经攻下了寰州,来势汹汹的紧随其后,为了缓解百姓撤退带来的压力,杨业建议,军队佯攻拖住辽军主力,必要时在要地设伏袭击辽军,掩护军民撤退。但是这一建议被不懂军事的监军王侁拒绝,他认为,宋军有几万精锐之师,就是光明正大的撤退,辽军也不敢来,所以,宋军只能像蜗牛一样缓慢撤退。甚至讥笑杨业“杨无敌“的名号是混来的。

不甘受辱的杨业大笑道“并不是我杨业怕死,而是和敌军交战的时机未到,此时出击,会白白丢掉将士性命,如果非要我出战,我会 遵命而行的“。而此事的关键也在于主将潘美也同意王侁的意见,不得已的杨业只能带领少量的部队去阻击辽军主力。但是在临行之前与潘美相约:万一我战败,你们要在陈家峪谷口设伏接应我。

但是,等到杨业退兵至陈家峪时,却是不见一个人影,无奈之下,杨业只能以残兵继续冲杀辽军,此时的宋军个个以一当百,奋勇杀敌,无奈敌军实在是太多了,无人愿意抛下杨业的将士,最终全都战死于沙场。浑身多处受伤的杨业被俘了,誓死不降的杨业在辽营绝食而亡。

潘美的“心愿“达成了,但是,这真的是潘美所需要的吗?我认为不是,事实上,历史上也没有真凭实据能够证实潘美想在陈家峪将杨业置于死地。反倒是,史书上的许多记载分析,潘美没有必要,

也不会愚蠢到以国家大计来报私怨的地步,更何况他这样做除了能除掉杨业这个仇人这一个好处外,得不到其他任何好处,那么,潘美在这次事件中站在什么立场上呢?我认为可能与当时的行军制度有关,因为当时的监军有向皇帝直接报告军情的特权,潘美怕得罪监军王侁,所以即使发现监军的意见错误,也不敢反对,导致杨业丧命。

事实上潘美并没有忘记和杨业的约定,也确实带兵去了陈家峪,谁能料到杨业居然能抵挡辽军那么长时间才撤退。在苦等一日之后,担心杨业抢了战功的潘美在王侁的教唆下撤兵了,所以杨业到来之时看不到一兵一卒。

从史书记载来看,潘美的一生是功大于过的,对宋朝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可以从潘美死后配享太庙就不难看出。他唯一的败笔就是来源于陈家峪一战,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被后人以超级大反派的形象流传于世。

参考资料:《宋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