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五十而知天命。

過了半百的年紀,褪去青春的莽撞,人開始更加懂得順其自然。

雖說順應自然,卻非碌碌無爲。

海外的華人老者們,有的以堅守成就事業,有的用巧思裝點生活……

重陽至,一起來看看這些華人老者的充實生活。

資料圖:舊金山街頭。 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小別針成就大事業

小小的別針有什麼用途?

“別針女王蘇”是何許人也?

在美國舊金山內日落區,有一家別針店,店主是一名年過八旬的華裔,名叫李蘇,被大家親切地稱爲“別針女王蘇”。

李蘇經營這家店鋪已經50餘年,從20世紀60年代起,她開始收集世界各地的別針。

她說,收集別針是她從小就有的愛好,現在經營這家店也純粹出於興趣。

就這樣,原本開業時販賣運動紀念品和收藏卡的商店,中途開始販賣商標別針。

披頭士、貓王……與這些元素有關的別針,都曾在店裏售賣,當年十分搶手。

漸漸地,李蘇的店外經常有許多青少年和年輕遊客排隊。

他們興奮地盯着滿牆的老式別針,有的人還追趕潮流,與“別針女王”合影一番。

如今,李蘇成了社交媒體名人,贏得成千上萬粉絲喜愛。

有粉絲說:“她讓我想起我的祖母。”

堅守崗位爲亡者“送行”

一份略顯沉重的事業,他堅守了近40年。

美國南加州八旬華裔長者陳馬克,多年從事殯葬顧問,看盡人生百態。

同業中的同齡者幾乎沒有,年輕人堅持下來的更不多。

他說,“人家有事第一個想到你,就是因爲你的信譽好,可以提供完善服務。”

所以無論做什麼,他都堅守着責任感和使命感。

對待亡者,他如對待生者一樣尊重。

當他開始提供後事服務時,看到亡者大體,他會說幫助料理後事的一些撫慰話,讓亡者安心。

當手拿着亡者骨灰盒移動位置時,他也會對亡者先說一聲。

陳馬克做殯葬顧問多年,服務的亡者不下數千人。

有時,一些家庭在安排親人後事時,陷入財務窘境,他曾多次籌錢,儘自己所能幫忙。

如今,他已將生死看得平淡,心態平和。

雖年逾八旬,他說,他還有動力繼續做下去。

陳馬克。(美國《世界日報》/啓鉻 攝)

“老炮兒”守望唐人街

在紐約曼哈頓唐人街,老陳的名字家喻戶曉。

他親自上陣,帶領着他創立的“社區守望者”團隊,守護這片街道。

疫情期間,這支隊伍更是爲生活在唐人街的華人提供了實際的幫助。

他們走街串巷,爲唐人街的住戶發放雙語防疫政策宣傳單,併爲商戶發放雙語的“請佩戴口罩入內”標識。

紐約逐步“解封”後,唐人街一些餐館開始提供戶外用餐,老陳和團隊都會幫忙。

他們週末一大早起來,打開消防栓用水沖刷街道,改善商戶的經營環境,吸引更多人來就餐。

許多商家因爲疫情生意受到影響,老陳和團隊盡全力收集各類經濟幫扶政策,翻譯成中文,發放給商戶們。

老陳說,“社區守望者”是由唐人街的街坊鄰居組成的。

對於這裏的老人和商戶來說,有熟悉的面孔照應能讓他們更安心。

“我們不是城市別處來的人,跑到其他社區巡邏,我們關心的是自己的居民。”

資料圖:紐約曼哈頓唐人街。 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省喫儉用心繫華教

“華教是華族的根,我們要把它發揚光大!”

抱着這樣的信念,馬來西亞九旬華裔老人黃迓茱捐出畢生積蓄,設立教育基金以援助貧困學生。

這筆捐款近70萬林吉特,約合116.5萬元人民幣,是老人省喫儉用積攢下來的。

援助目標將鎖定在資助寬柔獨中三校的高中生,全額贊助受惠學子3年的高中學費。

基金會還計劃未來成立活動中心,作爲受惠學生聚會和活動的地點。

其實多年來,黃迓茱一直熱心華教,前後捐獻的款項已超過百萬林吉特。

她曾在2015年將名下的商店及居住的房子捐贈給當時的新紀元學院,總價值約150萬林吉特。

黃迓茱稱自己並不富裕,捐獻華教不是爲名或爲利。

“我希望受惠的學子日後能飲水思源,回饋社會;同時希望基金會能永續經營,將這份精神傳承下去。”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陳悅 攝

“老頑童”探索山間葆青春

每天堅持在山地健行一個半小時,然後做一些較劇烈運動一小時。

擁有這樣生活習慣的,是一位年屆七旬的華人。

生活在美國的楊先生,被譽爲“老頑童”,喜好山地健行。

疫情期間,爲了放鬆緊張情緒,在遵守防疫措施的前提下,他還堅持參與登山活動。

他與人結伴,每週出行一次,到南加州各個山地探索,尋找前所未聞的景點。

大家在一起忘卻煩惱,感覺放鬆快樂。

很多以前沒有聽說過的景點,被他們一一發現。

疫情下,保持身體健康很重要。

楊先生說,他本來就喜歡戶外運動,爲健康更應堅持運動。

本來在疫情期間平淡緊繃的生活,就這樣變得精彩起來。

資料圖。(美國《世界日報》/楊青 攝)

工作起來就專注地工作,玩也要專注地玩。

早已過了“知天命”年紀的他們,或許更加懂得如何“認真地生活”。

在每一件事上專注投入,不負時光,不負年華。

資料來源:美國《世界日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中國僑網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