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今年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结束,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周,然而关于这届影展的讨论却远没有结束。

仔细观察入围本届平遥影展藏龙单元的所有华语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90后华语电影导演这一群体正逐渐浮出水面。

在今年入围的华语片里,收获一众好评的《野马分鬃》和把无数人看伤的“神片”《伊比利亚的派对》导演都同为90后,但是作品的口碑却似乎有着天壤之别;再加上口碑欠佳、但导演才刚满22岁的宁元元处女作《小事儿》。如此看来,本届平遥的选片确实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

作品质量的好坏和导演的年龄有着必然关系吗?年轻导演究竟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作品?面对风云变幻的中国电影市场,尚处在学习成长中的90后新人导演们,又将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准备好了吗?

面对这些问题,恐怕一时间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至少从这些90后导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某种新的可能性。脱下约定俗成的规章技巧,丢掉老气横秋的观念束缚,90后导演们的起点,或许才刚刚开始。

90后导演登台首秀,成绩差异显著

当郭帆、文牧野、韩延、饺子等一批80后导演开始成为华语电影圈的主流杠鼎力量,当毕赣、仇晟、顾晓刚等一批新锐“泛90后”导演开始突破传统叙事、探索新的美学表达,这时,另一支“真90后”的导演队伍也开始逐渐登上舞台。

目前来看,投入创作中的90后电影导演数量并不少,但是所擅长的领域,以及代表作品的类型各有不同。情报君仅统计了目前已有完成的剧情长片代表作的部分90后华语电影导演,来看一看大家都交上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需要说明的是,这份统计尚且无法全部囊括那些正在筹备、拍摄,以及后期制作中的项目和导演,而仅以业内或观众们听说或了解过的90后导演为主。但尽管样本数据有限,我们仍可以试图从中分析出一些共通性。

评分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的90后导演,其作品质量相差还是比较大的。而作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受影片本身的内容和题材所影响。

从内容题材上来看,90后导演的处女作更偏向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所选择的素材也多取自于自己的个体经验和社会阅历,工作、学校、家庭等多维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他们作品中主要的人际网。至于那些更为宏大的社会现实议题,以及戏剧冲突强烈的类型化叙事方向,他们的作品则较少涉及,往往选择在形式和技巧上走得更远。

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魏书钧,长片处女作《野马分鬃》在本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收获了一众好评。影片通过一位录音师在不同剧组之间辗转的体验,戏谑地表达出当下影视从业人员的工作现状以及生活处境,整体气质诙谐轻松,充满生命力。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分的观察呈现,或许可以看作是导演此前个人经历的投射。

年仅22岁的导演宁元元,在本届平遥影展上带来的处女作《小事儿》,是一部讲述两个高中生因为被老师抓住早恋,因此不得不“分手”的故事。宁元元在拍摄时也融入了很多自己高中的生活体验,尽可能还原当下年轻人在青春期时的那份懵懂情愫。但囿于导演的执导能力和生活阅历还是有限,文本的单薄也尚不足支撑整个故事,因而口碑受到了比较大的争议。

▲《小事儿》剧照

宁元元还有一个身份是第六代著名导演张元和编剧宁岱的女儿,可以说是出自电影之家。有了父母的行业地位,再加上爱奇艺影业的背书,虽然影片最终质量欠佳,但宁元元年纪轻轻就可以执导筒“过把瘾”。相比而言,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么好的运气的。

同样的,另一部在本届平遥影展上获得“恶评”的处女作长片《伊比利亚的派对》,导演澈与炻刚度过自己的30岁生日。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偏僻村庄里,一个少年试图出走的故事。

据导演称,自从他2015年毕业回国后,就一直在筹备自己的处女作项目,光找钱就找了四年。虽然项目去年曾经入围过平遥影展的创投WIP单元,今年再次回到平遥也算是一个圆满的循环,但目前影片受到的口碑争议却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这也势必会影响影片接下来的发行策略。

年轻,当然有重来的机会和资本,但是,能够“任性一把”的毕竟是少数。市场是残酷的,观众是挑剔的,90后导演们分别能在自己的路上走多远,一切都还是个未知数。

投身商业浪潮or坚守自我表达?

虽然已经有很多90后导演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但是真正将其推到院线的成功经历并不多。

公映意味着需要发行,意味着一笔很大的宣传费用,同时也要尊重市场的商业规律。而大多数影片,由于较为独立的制作规模、缺乏明星和商业元素的号召力,再加上受到首轮评价的口碑影响,即使能成功拿到龙标,但真正上映了的,仍寥寥无几。

周圣崴导演的处女作《女他》曾经入围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动画单元的金爵奖,这部令人惊艳的定格动画贯穿了导演7年的北大岁月,影片也成功拿到了龙标,获得一众好评。但是却因盗版资源流出的事件,导致院线发行的计划受到影响,最终不得不以上线视频网站的方式与观众们见面。

▲《女他》导演工作照

在这份表格里,目前只有陆可的两部作品有过内地院线大规模公映的经历。尤其是导演的第二部作品《高跟鞋先生》,于2016年情人节当天公映,影片以较大的尺度和话题性,以及贴合年轻人口味的表达,最终获得了1.29亿的票房,是90后导演中作品最先破亿的一位,也是目前票房的纪录保持者。

出身于美国殿堂级的电影人才摇篮,陆可早早地熟悉了电影工业的整个制作流程。回国后,陆可很快就确定了自己类型片的创作方向,从第一部的惊悚恐怖片,再到第二部获得市场肯定的都市爱情喜剧,他的发展轨迹也逐渐清晰起来,《高跟鞋先生》的成功,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如今,除了陆可以外,市场上也有很多正在拍摄自己第一部长片的90后导演,其中也不乏商业类型片的身影。

比如,1993年出生的新疆小伙别克,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以一部短片《拯救》闯进业内,随后加入了五百的五元文化团队。最近的作品是由他和五百共同执导的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瞄准》,而他的电影长片处女作,是由五百监制,白百合、白客、范丞丞等人主演的惊悚片《门锁》,预计将于明年公映。

另一位值得期待的90后导演沙漠,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在校期间拍过很多短片,也拿过不少的奖。毕业后以一部网剧《你好,旧时光》惊艳行业,之后准备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我要我们在一起》。这部纯爱片根据豆瓣小组的大火帖子《与我十年长跑的女友就要嫁人了》改编,由陈国富监制,预计也将于明年公映。

不过,相比这些从一开始就决定投身于商业体系的导演们,大多数新人还是把处女作选在了较小体量的项目上,更多地注重自己的个人表达和独立性。等到第一部作品成功敲响行业大门后,才开始考虑更进一步的发展。

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孙傲谦在毕业后,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少年与海》。导演告诉情报君,之所以选择这个故事,一方面是因为它和自己的阅历比较接近;另一方面,相比那些完全类型化的商业项目,这个项目从各方面来说都比较易于把控。因而,选择一个小体量的作品,拥有充分的自由度,在这个过程中也比较好摸索学习。

“我不排斥商业类型,但还是希望前面几部作品更偏向个人化,同时尽量控制预算,从内容到制作有一个递进的发展过程,这对我个人来讲可能更有益。“孙傲谦导演说道。

去年,《少年与海》先后在釜山、平遥、海南岛等多个国际电影节走了一圈,积累了不错的口碑。目前,片方也正在积极筹划公映的事宜,推动影片的进一步发行。而在处女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导演也正在积极筹备他的第二部作品,导演说这仍会是一部个人化的作品,但是不免有商业上的考量,影片的投资预算也会有相应的提升。

无独有偶,魏书钧导演也有着同样的考量。如今,《野马分鬃》先后被入选进戛纳、伦敦、平遥、釜山等多个国内外电影节,在吸引了一圈关注后,也积累到了不少好评,目前影片也正在积极筹备公映中。而在有了第一部作品的成功基础上,想必导演的下一部作品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本的青睐。

当然,无论处女作是投身商业浪潮还是坚守个人表达,影片的质量一定是最重要的参考标准。倘若商业片至少还有票房数据可以衡量,那么对于那些处女作选择文艺片的新人导演们来说,只有片子的口碑足够硬,后面的发行和创作之路才会走得相对平稳顺利,资本也才会更容易涌入进来。

创投+影展,90后导演的首选之路

目前,随着国内的电影节展越来越多,与之匹配的针对青年导演推出的培养和扶持项目也越来越多。青葱计划、猎鹰计划、香港的首部剧情长片计划、台湾的金马创投,以及各式各样的电影节创投会和辅导基金也层出不穷。

某种程度上看,这自然是一个好的现象,相比以前的创作者苦于无路“出头”,如今有了相应的培养机制,知名导演培养+资本的青睐+创投会提供平台支持,这些年轻导演们发出声音的渠道大大增多了。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见这其中面临的压力:如何在海量的项目中脱颖而出,如何避免题材和内容上的同质化,如何在商业诉求和个人表达中寻找到一丝平衡点,这对于很多年轻的创作者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90后导演来说,基本上都遵循着某种相似的创作经历。先是通过拍摄短片,在业内拥有小范围关注度,拍的好的可能直接就被资本看中了,同时长片剧本参加创投会,在路演比拼中角逐资方的关注。有了资本的扶持后,顺利的话便可以进入制作阶段,待影片完成后再回到电影节展中参与奖项的竞争,以此反哺电影节展的新片资源,达到良性循环。

表格里出现的两部90后导演执导的纯港片,就是这样的情况。

陈健朗执导的《手捲烟》是他的长片处女作,也是香港第四届“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大专组的获奖者。而李骏硕有机会执导自己的长片处女作《翠丝》,也是托香港鲜浪潮的福,该项目还曾入围2017年的金马创投。可以说这两位导演在身份和创作道路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首先,他们都是具有多元身份的“斜杠青年”。陈健朗的本职身份是演员,曾经出演过《过春天》《金都》等作品。而李骏硕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国际关系和性别研究专业,除了演员的身份外,还担任影评记者等文字工作。

其次,从内容选材上来看,两部影片都试图在商业化的类型题材和现实主义的叙事表达上寻求一个平衡点。《手捲烟》聚焦退籍军人的生存困境,而《翠丝》则是香港首部描述跨性别人生存议题的电影,具备了强烈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再次,两部电影的创作轨迹也殊途同归,都是从短片发迹,之后通过相应的新导演扶持计划或是电影节创投会走出,不断萌芽成长,最后又回到电影节展,并顺利公映。《手捲烟》入围了今年金马奖7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新导演;而《翠丝》则先后在金马奖和金像奖的舞台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不过,“拍短片—走创投—拿钱创作—参加影展”这样的路子,还是比较完美的理想化状态。在这过程中,创作遇到瓶颈、项目搁浅、资方撤资、拍摄过程遇到困难、严重超支导致不断跳票、拍完发现拍砸了等等,各种情况也可谓是应有尽有。

在和各位90后导演甚至是所有的青年导演们交流的过程中,情报君发现,大多数创作者的困境都集中在“找钱”这个环节上。像魏书钧这样,拍一部短片得到戛纳电影节的肯定,直接得到了资方的垂青,几乎省去找钱这一步的例子,毕竟是极少数。

在这个环境里,年轻导演和资方都在面临着一个矛盾。对于导演们来说,有限的阅历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更多地集中在私人化的经历和表达上,对世界的体悟尚且有限;而对于投资方而言,这样的东西是否能得到市场的接纳和观众的共鸣,导演的执导能力又是否能接得住这样的盘子,这些都是需要谨慎考量的问题。

方亮导演就直接告诉情报君,找资金是他目前遇到的比较大的难题。两年前的作品《造访》在入围了FIRST影展后,一直处于半“消失”的状态。而筹备中的新作《去看大海》,相比《造访》投资预算翻了几倍,虽然作为小众文艺片来说并不高,但在找钱的过程中仍然不太顺利。

相似的困境也出现在96年出生的祝新身上。处女作《漫游》以很少的成本做出来,得到了业内一众专业人士的好评。目前正在筹备中的新作《未来信》将会是一部商业类型的院线片,无论是班底、体量还是投资,相比前作都将是一次巨大的提升。也正因如此,项目一直推进的比较缓慢。

▲《漫游》剧照

年轻导演们觉得钱难找,而投资方们又不愿投。这或许可以简单概括当下多数90后导演的普遍困境。

不过也有持不同意见者。孙傲谦导演认为,最难的其实是舆论环境的恶化。相比较“创作枯竭”、“找钱受挫”这样尚且可以解决的难,那些隐形的危机对于一个年轻导演的发展来说,或许才是最致命的。

无论如何,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可喜的是,90后的导演们始终没有放弃,也有越来越多的身影通过各种方式被努力看到并认可。无论处女作究竟如何,能不能顺利发行,下一部片子有没有人投,未来究竟能不能得到行业认可,这些问题或许只有从创作中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影视行业是个人才辈出的行业,不论是大师老将,还是新人菜鸟,都试图在这块有限的疆域中开辟属于自己的一方世界。而从这些90后的导演身上,我们或许可以捕捉到一丝时代的脉搏。

因为年轻,他们还有试错的资本;也正是因为年轻,他们也有无限的可能。一方面顺应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又拒绝墨守成规。他们接受质疑,但也拒绝被定义,在他们的世界里,存在着另一片值得被开拓的花园。

没有人知道这些年轻人的未来道路会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下一个大师或许就将诞生在他们中间。毕竟,一代人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