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紐約》開篇就指出:“如果你愛一個人,就送他去紐約,因爲那裏是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也送他去紐約,因爲那裏是地獄”。對於女首富張茵這樣的人來說,去了美國就是來到了天堂。

在此之前,她也曾一貧如洗,在白手起家的艱難生活中,奔波於內地和香港之間;以環境爲代價賺的盆滿鉢滿後,她加入了朱門繡戶的行列,不僅走進了美國,還加入了美國國籍。如今,美國的新冠疫情現狀如此惡劣,而中國卻能經濟重啓,不知她可曾有過後悔之意?

一、結緣廢紙

張茵,祖籍黑龍江省,於1957年出生於廣東省的韶關。她出身貧寒,兄弟姊妹衆多,又是家中長女,肩上的擔子無疑更重,好在張茵個性果決,還因此讀了幾年的書。然而,張茵最終還是無法忽視家中的艱苦生活,她只能選擇輟學打工。

與書無緣的張茵,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與紙結緣,還藉着紙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

很偶然的一天,張茵結識了一位造紙廠的廠長,瞭解到造紙行業在當時是一個十分有利可圖的行業,她原本並沒有多在意這一行業,聽此一席話,心中遂有了新的致富主意。很快,張茵辭掉了會計的職務,隻身一人來到香港,在香港,她的眼界得到了開闊。

二、香港:從收紙到造紙

1985年,張茵帶着一股闖勁和3萬元隻身來到香港。那時候的香港十分混亂,內地來的人生活是極其艱難的,而且張茵還是個女性,她在香港的生活更加的難上加難。

面對香港的高消費和低收入,張茵也逐漸花光了自己所帶的錢,身無分文的她並不甘心一貧如洗的回到廣東,她想起了造紙廠廠長的話,於是她開始在香港成立自己的廢品回收站。

起初,張茵在香港成立廢品回收站和回收垃圾的行爲並沒有獲得親戚好友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說,這時的她在香港是孤苦無依的,但是她堅持了下來。

憑藉着自己行事果決的作風,張茵的廢品回收站在一衆同行中脫穎而出。然而,張茵是個有遠見的女性,她不想終其一生都只經營個廢品回收站,做個廢品回收員。於是她踏出了造紙的第一步。

1988年,張茵建立了東莞中南企業,有了自己的紙行和打包廠。由於缺乏經營企業的經驗,東莞中南企業的發展頗爲坎坷,頻繁出現資金短缺、需求不足和環境污染等情況。

對於企業的發展來說,資金短缺的問題可以通過發行股票等方式解決,需求不足可以通過改變宣傳方式以擴大需求等方式予以解決,而環境污染的難題是最難以解決,它至今都困擾着人類,就連簽署《巴黎氣候協定》的成員國都無法施行鐵腕政策以徹底解決。

所以這一問題一直困擾着張茵的東莞中南企業,再加上20世紀80年代末的香港政府十分重視環境治理,造紙廠的發展更是難上加難。

三、美國:從中南控股公司到玖龍紙業的上市

1.中南控股公司的建立

張茵的東莞中南企業在香港的發展受到限制後,她開始重新選擇。不久,她將目光放在了美國,併成立了美國中南控股公司,在美國回收廢紙。廢紙回收後,張茵又絞盡腦汁地將美國的廢紙運回國內,通過國內工廠的運作實現再使用。

這一行爲是張茵備受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她努力創業的心是好的,但將美國的廢紙運回國內卻是讓人無法理解和忍受的,這些廢紙不僅污染運載的船隻和所經的海域,更會對工廠附近的居民健康產生危害。

2.玖龍紙業的上市

隨着美國中南控股公司的順利發展,張茵的闖勁越來越強。1996年,張茵將自己所賺的錢投資成立了玖龍紙業並在幾年後加入了美國國籍。21世紀初,玖龍紙業的發展勢頭迅猛。2006年,張茵抓住機遇,力排衆議,果斷讓玖龍紙業在香港上市。

現在看來,張茵的決定無疑是對的,正因爲玖龍紙業的上市,玖龍紙業的資金問題得到緩解,張茵的身價也翻了幾番,成爲名副其實的“廢紙女王”。玖龍紙業上市後,張茵正式踏上了中國女首富的道路。2006年,張茵以270億元人民幣居於胡潤百富榜第一。現身家已達到了420億。

四、褒與貶:張茵的兩面性

從財富角度來看,張茵的確是成功的。她有着雄厚的資產,在胡潤富豪榜上也名列前茅,還領導自己家族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在這一方面,她或許符合成功女性的定位,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裏,她善於抓住下海經商的有利機遇,到香港打拼,後又前往美國打拼,她的勇敢精神和能力並不輸於任何人。

然而,從聲名的角度來看,張茵又是爲人所詬病的。她的企業和工廠雖盈利頗多,卻是以犧牲環境爲代價的,污染嚴重超標,治理效果甚微。

除此之外,張茵和丈夫紛紛加入美國國籍的行爲在很多人的眼中是無法理解的,也許在當時,張茵的確需要美國國籍來減輕在美國經商的阻力,但是她或許還有更好的選擇,就是融入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大潮中,中國人口衆多,市場潛力大,政府也會對創業者進行支持,所以中國也應當是選項之一。

五、總結

張茵的故事充滿着滿滿的時代感和奮鬥精神,又夾雜了無法言說的國家民族之感。一方面,張茵在那個時代裏的奮鬥精神是值得我們肯定的。在那個改革開放的年代裏,我們國家需要這樣有能力的女性,宋馥莉和董明珠等人都是典型的例子。

另一方面,張茵的發財之路和發財後加入美國國籍的行爲又是令人遺憾和備受苛責之處。作爲中國的女首富,她無論如何也應當懷揣感恩之心,回報社會,爲我國的環境治理貢獻一份力;她無論如何也應當懷揣歸“根”之情,榮歸故里,爲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