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天南

在產業互聯網領域,頭部玩家個個都想成爲“全科學霸”。

To B服務出身的華爲和紫光股份一馬當先,扛起“雲網邊端芯”大旗;電商出身的阿里、亞馬遜殊途同歸,先後推出自研芯片;而美國五大科技企業“FANNG”(臉書、蘋果、亞馬遜、奈飛、谷歌),除了奈飛,都在加碼芯片業務;甚至連硬件廠商也跑步入場——小米等也在落地“雲+端+芯”一體化戰略。

當5G、IoT、新基建諸多風口、紅利合力加持,全鏈路佈局“雲網邊端芯”,真是最優解嗎?基因大不同的玩家交匯於此,優勢劣勢到底幾何?

1

“全科學霸”搶位賽

“全產業鏈佈局是產業大趨勢,當然,有些公司是必然要走這條路,有些企業則是偶然因素推動”。海通證券通信行業首席分析師朱勁松對於全球玩家的“殊途同歸”,並不意外。

爭當“學霸”的上述玩家中,大致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從“硬”到“軟”,一類是從“軟”到“硬”。

第一類,華爲、紫光股份——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出身,原本就主攻To B 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雙方淵源頗深,紫光股份2016年收購了國內雲網龍頭新華三51%的控股權,而新華三的前身華三,正是華爲2003年與3COM公司聯手成立的公司。

華爲產品涵蓋了無線網絡、數據通信、智能終端、存儲及雲計算、芯片等衆多領域,其全產業鏈佈局,既是主動爲之,也是被迫應戰。

這其中有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考慮,也和華爲全球化策略有關,當華爲進駐到全球諸多市場時,面臨的客戶需求、市場環境極爲複雜,必須練就“十八般武藝”,而在危機凸顯後,華爲的全產業鏈佈局,也是其手握“多選項”的底氣。

成立於1999年的紫光股份,則是一家和華爲發展路徑、公司氣質極爲類似的公司,同樣也在佈局“雲網邊端芯”全產業鏈。

目前,紫光股份已經形成了從通用型產品到行業專用產品,從網絡芯片到計算、存儲、網絡、安全等完整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從數據中臺、到雲上應用的全產業鏈和縱向技術垂直整合能力,同時,依託紫光“雲與智能事業羣”,實現了私有云、公有云、邊緣雲以及多雲服務的全域覆蓋;而箭在弦上的紫光股份120億定向增發,也是爲了完善全產業鏈佈局;“縱向到底”,進一步加強在底層芯片和雲計算核心技術的研發;“縱向向上”,在IaaS層優勢的基礎上,繼續拓展在aPaaS和DaaS的延展,加強自身行業應用屬性和標籤。

紫光股份此舉,除了要滿足市場端的多元場景需求,更多也是紫光集團芯雲兩大板塊聯動的必然,在此背景下,紫光股份滲透到網絡芯片領域,算得上得天獨厚,未來,紫光股份產品也會更多采用紫光集團旗下長江存儲的SSD、展銳的物聯網芯片、紫光國微的FPGA芯片,產業協同效應凸顯。

與華爲、紫光不同,互聯網企業則集體從“軟”到“硬”——通常路徑是,先切入雲計算,而後上攻芯片、操作系統,下達終端,亞馬遜、谷歌、阿里、騰訊都是典型代表。

雲計算領域——全球三A巨頭中,除了微軟Azure,互聯網公司佔了兩席,分別是亞馬遜AWS和阿里雲Alibaba Cloud,如今,雲計算幾乎已經成爲互聯網頭部玩家的標配。

芯片領域——早在2018年12月,亞馬遜AWS披露了首款基於ARM架構的自研芯片;同期,蘋果被傳出計劃自研基帶芯片;今年4月底,谷歌宣佈聯手三星開啓代號爲“Whitechaple”的自研處理器芯片項目;今年9月的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第一顆自研芯片正式發佈,據稱是全球最強的AI芯片——含光800;

終端領域——今年9月雲棲大會期間,阿里雲發佈提供末端物流解決方案的機器人——“小蠻驢”,推出雲電腦“無影”;亞馬遜、騰訊、谷歌、百度、阿里相繼推出智能音箱;百度剛剛上線了自動駕駛出租車等等。

其次,在邊緣計算領域,阿里、騰訊、百度集體加註,比如,百度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阿波羅,就是邊緣計算的典型應用。

但是,不難發現,儘管互聯網公司也是全產業鏈佈局,但其業務側重明顯不同。其中,雲計算業務多被定位於主營業務,但在終端領域,更多則是戰術性操作,爲了證明其AI能力,爲了拓展更多業務場景等。比如百度上線自動駕駛出租車,既不是要和特斯拉搶市場,也不是要和滴滴搶地盤,還是爲了秀出其自動駕駛實力,以便吸引更多廠商前來合作。

儘管匯聚在全產業鏈佈局的終點,但不同企業的路線圖迥異,戰略佈局大有不同,能力優勢也各有側重。

2

大玩家各懷心思

儘管戰術路徑不同,但頭部玩家集體佈局“雲網邊端芯”,從底層邏輯來看,也有諸多共性因素。

從趨勢來看,正在加速到來的5G和IoT時代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雲網邊端芯的深度融合和全鏈路優化,可創造出整體最優的一體化服務——在各個環節達到全鏈路優化,才能輸出最好結果。

而且,與To C業務的標準化和規模化不同,To B、 To G 服務的複雜性、個性化、定製化程度更高,通過全鏈路的佈局,具備全棧能力,才能滿足不同客戶的多元需求。

以紫光股份旗下教育板塊爲例,紫光智慧教育爲用戶量身定製了“從芯到雲,從雲到腦,從腦到端”的一體化智慧教育解決方案。

在智慧教室的端側,採用紫光展銳虎賁系列芯片定製打造的教育專屬的全反射屏AI學伴機、智能筆盒等,實現課內課外全過程學情數據的實時採集;學校側,以邊緣計算打造校園AI超腦,深入教學、管理、安防等校園場景,實現自有產品與生態合作產品的全場景軟硬件互聯互通,進行校園和課堂上教學數據、學情數據的實時處理和反饋;而部署在區域教育雲端的是基於混合雲架構的智慧教育中臺,則進行着海量大數據的處理、分析和預判,最終實現以數據驅動的大規模因材施教。

教育行業雲-網-邊-端-芯的多邊協同,帶來的價值顯而易見。

一方面,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從頂層規劃開始到落地實施,很好的解決了系統和數據的整合和打通的問題,可以讓教育工作者的重心迴歸育人,將繁雜的技術開發和整合的工作交給懂教育行業應用的專業團隊;另一方面,依託全產業鏈佈局,紫光能快速的開發客戶需要的產品。正如朱勁松所說“即便某些板塊無需親自下場,你具備了全產業鏈的能力,你才能準確定義你有什麼樣的需求,你的合作伙伴才能按照你的需求去提供最適配的產品。”

其次,從公司利益來看,全產業鏈佈局主要是爲了提升業績,拓展新營收渠道,提升利潤率,提高定價權,降低成本等等。

曾有第三方數據顯示,僅CPU、內存和硬盤三大件,就佔服務器整體價格約爲60%~70%,CPU價格尤其昂貴。靠着X86服務器芯片一家獨大的英特爾,賺得盆滿鉢滿,僅2019年的淨利潤就超過200億美金,而下游的服務器毛利率不那麼高。

正因如此,纔有源源不斷的企業試圖通過自研芯片,以降低雲計算服務器、數據中心的成本、優化其性能。

“你能做芯片,在和上下游談判時就具備了更多的博弈能力,就能推動供應商的成本透明化,拿到更大的定價權”,朱勁松告訴《財經故事薈》。

早在2013年,IBM、亞馬遜、谷歌、騰訊等就結爲盟友,試圖挑戰英特爾的主導地位;最近兩年,亞馬遜陸續推出多款基於ARM架構的自研芯片,傳聞蘋果電腦換芯,即從X86架構的英特爾處理器切換到自行設計製造的ARM架構處理器,無一不是出於降本獲利的訴求;世界最大的網絡設備製造商思科,由於長期在芯片上的投入,保障了其高達60%的毛利,遠遠高於中國廠商,這估計也是紫光股份涉足網絡芯片領域的重要原因。

從宏觀來看,全產業鏈佈局還基於供應鏈持續穩定的需要, 不至於由於上游供應商的不穩定而影響業務的發展。

以芯片領域爲例,目前在服務器、手機芯片領域,中國企業的趕超速度在加快,而在其他非核心側芯片領域,中國並不落後於人。

紫光集團佈局也是同理,紫光國微是安全芯片領導者,廣覆高中低端市場需求;紫光展銳在手機芯片設計領域位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等等。紫光股份\新華三半導體則是瞄準了網絡芯片領域,今年上半年,新華三的自研高端路由器芯片也順利完成生產與封裝測試,基於自研芯片的高端路由器也即將面世,除了自用,未來不排除紫光股份向其他網絡廠商供貨芯片。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可能會形成一個二元化的市場,比如在政府把控性較強、安全係數較高的領域,可能會設立籬笆牆,更多的採購國產產品。

歸根結底,各大玩家殊途同歸,全產業鏈佈局,也呼應了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的判斷,“消費互聯網時代是物理的,產業互聯網時代是化學的”。要想在產業數字化領域分羹,僅靠單點突擊難以致勝,必須海陸空協同作戰”。

紫光掌門人趙偉國也與張磊不謀而合,他曾描述過紫光集團的架構:“紫光不是一個企業,紫光是一組企業;紫光不是一艘航母,是由包括航母在內的各種艦隻組成的艦隊”,放眼國內,像華爲、紫光股份能夠雲-網-邊-端-芯全產業鏈佈局,實現私有云、公有云、邊緣雲以及多雲服務全域覆蓋,將產品與行業應用深度融合的玩家,也是屈指可數。

從長遠來看,產業互聯網紅利剛剛起勢,諸多頭部玩家的博弈競爭還將持續,誰能成爲全棧能力兼備的“全能學霸”,以及具有定製能力的行業專家,誰就有可能決勝終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