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只有兩條路:

不是在憂急騷動中討生活,

便是在煩悶無聊中捱日子!

——伏爾泰《老實人》

文丨舊故麻袋

某天夜裏,失眠,在腦子裏粗略做了一次覆盤,發現自己這大半年下來真的是啥也沒幹,就剩下“活着”了。

或許是因爲疫情影響,今年生活和工作方面都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各種問題,內心時而焦慮,時而喪,一方面感慨成年人的生活不易,一方面又被自己的懶癌拖累。

其實要說懶,也並不全是,自認是個各方面還算得上比較勤快的人,只是總會在某些時刻選擇“逃避”,因爲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至少能暫時放下心中那跨不過的“山石”,心安理得地爲自己的生活找到“自洽”的理由。

於是每次遇上問題,首先想到的不會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而是先退三步,看看這件事還有何“餘地”可踏,如若是局“死棋”,那就不看也罷,免得糟心,事後再說,反正日子也能過。

可問題在沒解決之前,你即使無視它的存在,它仍然存活在你的意識裏,會時不時製造契機,讓你不得不正視它的存在,所以逃避雖然有用但糟心。

沒有直面一切的勇敢,就只能在敗下陣來的那一刻收拾殘局,就像現在擺在面前的工作問題,雖然已經在腦海中反覆整理了多遍話術,但還是沒有骨氣勇氣去找負責人談,因爲總是在想或許還會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只是自己沒有發現,再等等,可能過幾天就能靈光一閃,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

日復一日,每天跨進公司就告訴自己“該正視問題”了,可每次話到嘴邊,還是嚥了下去,不是不想談,而是懶得談,不想主動去找,而想被動被約,這種心理,大家習慣稱之爲“惰性”,除非這件事迫在眉睫、非做不可,否則就能找一萬個理由寬慰自己還有時間。

“惰性”源於自己的不喜歡,因爲“嘴皮子上的功夫”並不是自己擅長的事,曾經有人告訴我“要選擇做自己擅長的事,不擅長的事可以先放一邊”,就像考試,老師總教導我們說“難題最後做,先把簡單的題給做對了”,時至今日,依然對此深信不疑。

擺在面前的問題和即將到來的期限,就像是一把上了膛的手槍,始終在前端威脅你,不面對吧,沒保障;面對吧,沒心情。搖擺不定的兩邊,不知道還得糾結多久,總之,我討厭這樣的自己。

想讓自己擁有勇於面對一切的決心,但內心總是在暗示你:再等等吧!現實大概率已經把最壞的結果擺上檯面,沒有錦囊妙計,沒有萬全之策,更不會有突如其來的轉機,你需要做的就是面對這一切,無論好壞!

生活不易,道理都懂。就像伏爾泰在《老實人》中寫的那樣:人天生只有兩條路,不是在憂急騷動中討生活,便是在煩悶無聊中捱日子。你看,或憂急、或煩悶,程度上的細微差異罷了。

所以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該爭取的還是要爭取,該說道的還是得說道,慢慢給自己注入敢於直面一切的勇氣吧,明天會更好,不是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