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電影《綠皮書》,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南部種族歧視十分嚴重,黑人鋼琴家唐·雪莉爲了南下進行爲期八週的巡演,僱傭了白人託尼做司機兼保鏢。

託尼十分不喜歡黑人,但是因爲高昂的薪酬接下了這份工作。一路上兩人迥異的性格使得他們之間產生不少矛盾,隨着旅途的不斷繼續,託尼對唐的印象開始改觀,而唐也在這次旅途中逐漸發生變化……

唐·雪莉出場時坐在優雅寶座上透露出的那種深深的孤獨感和影片末尾他在酒吧裏與一羣黑人共同演奏爵士音樂的快樂盡興形成強烈的反差,這點也令我印象最爲深刻。而這種變化的發生,則源自於對自我的接納和整合。

一、對自我的不接納,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是的,託尼,我住在城堡中,一個人。我不夠黑、不夠白、不夠男人……"當唐在大雨中對託尼說出這段話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對自我感到困惑的人內心是何其掙扎。

作爲天才鋼琴家的唐,兩次進入白宮演奏,在美國的北部受到敬仰和追捧。然而在南下的巡演的過程中,走下舞臺的唐,不能使用白人專用的衛生間、餐廳、化妝間,受盡羞辱和歧視。

因爲富有的白人讓唐爲他們彈琴,只是覺得這會讓他們自我感覺高雅,而舞臺下的唐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老黑。

電影中有一幕,唐獨自坐在黑人旅館的房間外喝酒,其他黑人邀請他一起玩遊戲,唐拒絕了。黑人們很生氣地說:"你覺得自己很高貴嗎?"對於唐的黑人同胞來說,唐不像他們。無論是所處的環境、觀念或者行爲方式,唐都與他們有着巨大的差別,因此在黑人中,唐也不被接納。

"我到底是誰?"是唐自我身份混亂的一面,另一面則是他對於自我特質的不接納。對於唐來說,做一名古典音樂家纔是他的夢想,但是因爲白人不喜歡黑人演奏古典音樂,他便只能做流行樂的演奏。偏偏以唐爲主的三重奏大受歡迎,在當時非常流行。對於唐來說,他對自己流行音樂的天賦和才能是不認可的,因爲這會讓他覺得自己只是一個爲白人提供娛樂的演出者。

無論是自我身份混亂導致無法很好地自我接納,或者是不認同自己某方面的特質,都會讓人產生巨大的內耗以及深切的孤獨感。

因爲不喜歡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質,便需要耗費一部分心力去抵抗這些東西,這就會導致疲憊與痛苦。這種痛苦無從排解的情況下,便會表現爲不恰當的成癮行爲。

在電影中,雖說唐沒有表現出很明顯的成癮行爲,但仍然有幾個細節我們可以推測唐對酒精是有一定的依賴的。第一個是在前往第一站的旅途中,唐向託尼交待必須保證他的房間裏每晚都有一瓶順風威士忌;第二個是唐在演出結束後,獨自坐在房間的陽臺上,拿着一瓶酒在喝;第三個是唐在酒吧喝得爛醉如泥被一羣地痞流氓欺負。

當然這種成癮行爲的另一作用因素便是內心深切的孤獨感。電影中的唐是孤獨的,他雖然住在金碧輝煌的音樂廳樓上,那裏應有盡有,但是他只能一個人孤獨地坐在寶座上。他在與託尼交談的時候,透露自己有一個兄弟,但是已經沒有聯繫了,有過一段婚姻,也因爲種種原因結束了。他獨自在城堡中,盡顯蒼涼。

英國著名記者JohannHari在TED演講中提到,他曾花三年時間研究成癮行爲,發現成癮是一種失連的補償行爲。人類天生有相互連接的需求,但是當我們無法與人產生連接的時候,就會通過與事物連接的方式來舒緩壓力。

應該說,唐的酒精依賴與其內心深切的孤獨不無關係。

另外,由於對自我的不接納,往往對他人也很難接納,很容易在自己的周圍築起一道防禦的"心牆",從而造成人際關係上的淡漠與疏離。唐對一切不喜歡的事皺眉頭,並毫不留情的指責,比如託尼在車內房間裏吸菸、撿商家掉落在地上的玉石、託尼用詞粗鄙以及同一羣黑人在街頭賭博。

"只有當我們對自己不那麼苛責的時候,我們才能對他人不那麼苛責",唐對託尼的"看不慣"實際上是對自我苛責產生的投射。

人是一個複雜多變的個體,每個人都有很多不同的面,也許既熱情又冷漠,也許既優雅又粗鄙、也許既樂觀也悲觀……在不同的時刻,我們展現出的是不同的自我,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面都是自我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人才能變得立體、豐富。總而言之,當我們無法對自我做到很好的接納的時候,便會產生更多的內耗、孤獨感以及人際關係上的問題。

二、自我整合會帶來哪些正面影響

內在自我和諧的人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從電影的另一主角,白人司機託尼身上可以看到。

首先,活得比較快樂,心理健康程度比較高;

託尼在給唐做司機之前,是一家酒吧的保鏢,因爲酒吧停業,託尼沒錢支付房租和生活費,不得不去漢堡店裏和人比賽喫漢堡以及當掉自己的手錶。比起唐,託尼的境況應該說是挺慘的,但是託尼卻並沒有表現出焦慮和慌張,這源自於他的樂觀。而他的這種樂觀,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他對自我的接納程度比較高。

託尼在電影中,有一個名字叫"TonyLip",Lip自身在俚語裏指粗魯莽撞的話語,大家給託尼取這個外號,是因爲他很會說粗話大話,託尼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接受得怡然自得。因爲他覺得這代表自己很有慫恿他人的能力。

另外兩人在車上喫炸雞的一幕,把一個內心擰巴的唐和一個率性而爲的託尼刻畫得淋漓盡致。對於託尼來說,想喫就喫,想扔就扔,毫無心理負擔;

而唐呢,儘管聞到炸雞的香味,會依然糾結於這好像會弄髒自己的衣服、好像不夠衛生等等問題。

這個細節可以反映出在平時爲人處事時,內心擰巴的人往往還要花費更多的心力在內在的鬥爭上,而類似於託尼這樣率性的人則不必要耗費這部分能量。相比之下,自然託尼這樣的人會活得更瀟灑恣意。

託尼在影片中提到自己父親說的那句話,我想可以來表達這樣的狀態:"不管做什麼,都要傾盡全力,工作就工作,笑就大笑,喫東西時,就當是喫最後一頓。"這樣的人,自然心理健康程度更高。

其次,自我整合較好的人往往處理人際關係更加遊刃有餘;

對於託尼來說,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只要能達成自己的目標,無論賄賂也好,用拳頭也罷,都是可以的。他在這方面並不會受太多內心良知的束縛,比如不像有人會糾結自己用的方式是不是道德的、是不是正確的,因此他會顯得很靈活。

靈活,是源自於對自我的接納度比較高。除了違法犯罪的底線,託尼允許自己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他對自我的允許,也決定了他對他人的接納程度。唐因爲和男人親熱被警察抓住,託尼把唐從警局撈出來後,唐因託尼賄賂警察而質問他。

託尼卻隻字不提對唐性向的鄙夷(畢竟當時還是上世紀60年代)。第二天唐向託尼道歉,託尼站在樓梯轉角回頭,只淡淡說,他大半輩子都在紐約的酒吧工作,知道這是一個複雜的世界。

正是這種靈活的處事方式,使得託尼成爲一個處理人際關係的高手,他能擺平很多別人擺不平的事。這也是唐僱傭託尼的一大原因。

三、我們能通過哪些方式進行自我整合

首先,是自我發現與覺知;

當我們對自我無法有一個準確的認知的時候,我們是無法對自我進行整合的。有一句話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閱讀中,我們會看見很多他人的思想,在旅行中,我們會碰見各色各樣不同的人。

無論是閱讀還是旅行,我們的自我都會與更大更廣闊的世界產生碰撞,在發生碰撞又反彈回來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哦,原來我有這樣的一面"。

電影中的唐就是在南下巡演的過程中,見到各色各樣的人,受到不同的待遇,在掌聲和歧視中,唐覺察到內在自我的混亂,也逐漸明晰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在聖誕前夕,因爲一家高檔餐廳拒絕唐在裏面用餐,唐和託尼放棄了在這裏演奏,而是到一家黑人酒吧,並與店裏的夥計們合作了一曲爵士音樂,真正地接受了自己的黑人身份。在演奏的時候,有一個細節,唐把鋼琴上的一杯威士忌拿開,放到了地上,這是他對自己鋼琴家身份的尊重。"我是黑人,也是鋼琴家"唐完成了對自我身份的整合。

其次,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學習到;

唐對自我的接納,很大一部分是在託尼身上學習到的。

比如,唐在酒吧被一羣地痞流氓欺負的時候,託尼誆騙他們自己身上有槍,在心理戰的博弈下,託尼帶着唐有驚無險、全身而退。再比如,前面提到的喫炸雞的橋段,以及託尼賄賂警察救唐的情節。在這些互動中,唐發現還有託尼這樣的處理方式,於是就能夠從原先給自己設定的框框裏跳出來,去接受更多東西。

心理治療大師亨利博亞曾說過:"那些父母沒能教會給我們的,我們可以從更大的世界中去學到。"每個人的家庭所能給予的東西是比較侷限的,但是我們能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在更大更廣闊的世界中去得到這些我們需要的。

唐·雪莉因爲想要改變人們對於黑人的歧視,選擇來到危險重重的南方巡演,面對未知的處境和尷尬的羞辱,他依然心懷勇氣,一往無前。而這個過程,也帶給他很大的回報,就是發現自我、整合自我,重新擁抱親情與友情。

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自我整合的旅程呢?在生命行進的過程中,不斷地去覺知自我,解決內心的衝突和矛盾,最終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完善自我,達到自我整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