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個"被看手機引發恐慌"的話題迅速升上熱搜,話題內容是:當別人拿自己手機時,就會有種恐慌的感覺,雖然手機裏沒有任何見不得人的東西,但就是不能給人看。

有網友表示這簡直是爲自己量身打造的話題。

警惕手機被看的背後實際上是邊界問題。

談起邊界,不由得想起我經歷過的一件事,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作爲轉學生,我在一個親戚家待過一段時間,那時,我的父母定時付錢給他們,於是我得以單獨住一個房間。

有時外出會順手把門鎖上,在我看來那是隨意爲之的舉動。有一次,那家的長者似乎早已不滿我的做法,那天晚上,他坐在飯桌的一側,把長久以來堆積的不滿用不屑的語氣說了出來,接着漫不經心地看向我的方向,嚴肅地告訴我他們不歡迎像我這樣鎖門的客人,讓我以後也別鎖門。

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正式地感受到自己邊界收到侵犯,儘管不舒服,但願意改變了習慣。直到一年後我離開。

也許正是因爲這一個讓我感受到強迫的經歷,讓我格外關注邊界的課題,倒不是說,我因此變得妥協,在別的地方也不再鎖門,而是這個讓我不舒服的心結驅使我要找到更多邊界合理存在的佐證。

邊界的存在,到底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習得的功能,還是人天生的本能需要?它是關係的隔阻還是關係延續的必然?對於被侵犯邊界的我們,又該如何爭取邊界和捍衛邊界呢?

樹立自己和周圍的邊界在心理學上有許許多多的依據。

首先外在我物理距離最權威的說法來自美國人類學家霍爾博士研究,他的理論中有四種距離表示不同情況:

(1)親密距離(0-45cm):交談雙方關係密切,身體距離從直接接觸到相距約45釐米之間,這種距離適合雙方關係最爲密切的場合,比如夫妻及情人之間。

(2)私人距離(45-120cm):朋友,熟人或親戚往來的情況一般保持這個距離才相宜。

(3)禮貌距離(120-360cm):用於處理非個人事物的場合中,如進行一般社交活動,活在辦公,處理事情時。

(4)一般距離(360-750cm):適用於非正式的聚會,如公共場合看演出等。

由此可延伸到的隱私概念,保護隱私就是保護我們的安全感,往大的角度上說,就是防禦機制在起作用。

人的邊界意識是天生的,人生來就有焦慮的基因,由於人類從遠古時代走來,發展的進程充滿了腥風血雨,大自然的天災和其他物種的威脅迫使人類時刻保持着警惕,隨時應付突如其來的危險,在和其他威脅動物對峙的過程中,人類不敢鬆懈,否則就會面臨滅頂之災,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防禦的因子代代承襲,刻進人類的基因。

對很多現代人而言,手機從通訊工具變成一個覆蓋我們全部衣食住行的社交工具,裏面有我們生活中大部分的印記,地圖幫我們記錄我們去過哪裏,大數據彙編了我們瀏覽的喜好,支付軟件彙總了我們的賬單,一天當中幾乎一半的時間依賴手機生活,於是它又變成了我們記憶的一部分,記憶的遺忘規律同時加深了我們的恐慌,生怕某些連自己都記不起來的足跡和還沒來得及分辨屬性的事物被暴露在別人的眼前。

至此,它已經不是一臺簡單的通訊工具,而變成了隱私的載體,這時隱私自帶的敏感性質讓我們時刻保持着警惕,手機被看等同隱私被獲悉,就像條件反射一樣受到我們身體的抗拒,所以我們要護其周全,方能安心。

其次,邊界意識是固有的意識的提高。在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這種自我保護意識在鋪天蓋地宣傳後被強化,重視,鼓勵,人們在這種強有力的依據支撐下,將個人的邊界劃分變成必然。

從前父母們或許認爲孩子不可以有隱私,所以強行越界,包辦所有。現如今,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識得到加強,阻力相對少得多。這就變成一種社會和家庭的共識:個人邊界不可侵犯。

人和人之間保持邊界不但能夠起到保護作用,也是一段關係得到持續發展的必要。

心理學上的心理舒適區,指讓人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舒服感覺的邊界,在這個區域會覺得放鬆,沒有壓力,是一個不會引起焦慮的心理邊界。

之前在熱搜上還曾有過這樣一個話題:無需回應式友情。這個話題可以很好地詮釋舒服的邊界模式。

無需回應又可以繼續保持友情,這是友情的理想存在,能修煉到這樣的境界,雙方必定經歷過衝突和磨合,在各自邊界的不斷試探後確認的固定相處模式。

這是建立在雙方有了一定默契基礎上的相處模式,是日積月累後形成的愉快相處,它的存在在一開始不應是被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出現這種狀態以後,彼此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並主動接受,接受的原因是理解對方不及時回應一定有合情合理的原因。

這種相處方式存在對有同樣認可的人是舒服的,但對於一方認可一方不認可的小夥伴來說,這意味着不對等和不禮貌,意味着相處會造成心累的感嘆。

爲了減少這種誤會和煎熬,小夥伴們在達成共識的情況下一定會讓對方瞭解並非惡意,忙於其他,近來抱恙,甚至需要個人空間等等,這是相處的基本禮貌也是互探邊界的結果。

建立關係是容易的,守住並保護關係是困難的,每個人都渴望能夠從輕鬆和諧的關係中獲得滋養,維護多元人際關係的核心技巧是建立邊界,界限和原則密不可分,在生活中,被人侵犯邊界的情景仍然比比皆是,當面對邊界不清的親人和朋友,我們也許無法改變他們,但可以通過一些努力防止自己進入他人邊界,以建立健康持久的關係。

建立合理的界限需要在和周圍不斷碰撞後,啓發我們遵循效仿,懷疑,覺察,穩定,最後形成自己的"風格",這也是規則確立的過程。

人際交往中,常有如下三類因邊界不清晰而導致的關係觸礁,可通過簡單的方式來減少這些情形的發生。

第一,當來自他人刻板標的評價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邊界被侵犯時。

這是很常見的情形,對方關於評價和好爲人師的習慣,讓我們無所適從,相處模式不符合我們的習慣,從而削弱融入關係的積極性。可是內心尋求認可的渴望如影隨形,這樣的情況不建議貿然退縮,類似於這種"敵強我弱"的狀態,最好通過掌握和精通某一方面的知識來增強自己的內核力量。

第二,當我們被他人優秀而多分吸引,變得無法控制地把注意力投在他們身上時。

當我們有渴望,希望自己變得優秀,就容易被其他人吸引,這可以通過減少自己的好奇心來轉移注意力,好奇心用在有價值的事就是有價值的好奇心,如果打探別人,或被別人打探都是一些不恰當的好奇心在起作用,舉例說:張三的職業是什麼?工資多少?配偶或父母是從事什麼職業的?還有參與對別人選擇伴侶和看待事情標準的批判,都是出於好奇導致的界限不清楚的做法;

第三,面對家庭成員過多的索取和依賴時。

我們當然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但不需要在對方有能力應付的情況下自告奮勇做多度付出。我們學會剋制自己的愛心,在其他家庭成員發展自己的空間,這實際上是在幫助自己和親人形成合理的邊界,讓彼此在關係發展中明白家庭是共同擁有的,各自分工,各自擔責,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合理安排,纔會促進關係持久發展,推動彼此進步。

第四,職場上遭遇不合理的工作要求時。

建立穩定的規則,如果忙於自己的事,要學會拒絕別人的請求幫忙。如果有時間當然可以幫助,則當警惕對方依賴和習慣,在給予別人幫忙時注意爲自己保留選擇的餘地,切勿讓同事覺得理所應當,若對方再提出更多要求,請堅決拒絕。

世間誘惑,如影隨形不做996先生,007女郎,我認我是打工人!憑這三個道理,心理學就能C位出道,不接受反駁

逼孩子喝熱奶?一個場景帶你瞭解控制慾媽媽的行爲影響

《眼光普照》下不被看見的我

白宇在《沉默的真相》找錢包時的內心活動爲何打破邊界會產生厭惡感?

《海上鋼琴師》從拋帽子到合理化期待如花在《胭脂扣》中爲何選擇殉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