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錢包逐漸鼓起來了,對於財務的理念逐漸從“儲蓄”轉變爲“理財”,互聯網金融產品作爲新興金融業態,迎合了全新的金融理念,在日益成熟的同時得到投資者的青睞。

但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行業也爆發了各種“維權”事宜。近日,鳳凰金融就面臨着這樣的難題。鳳凰金融是一家成立多年的金融服務平臺,成立至今,始終平穩運營。但近期卻出現了一些針對鳳凰金融、鳳凰智信的爭議。對此,鳳凰金融旗下網貸平臺鳳凰智信給出了聲明回應。但對於投資人來說,有些事情該明白的還是要明白。

投資人回款受阻誰應該承擔最後的損失?

從鳳凰智信的官方公告上來看,部分回款不及時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在疫情期間借款用戶逾期率攀升,畢竟在疫情影響下,許多人在家待業,失去了經濟來源,資金緊張的情況下逾期成了不得已的選擇;二是鳳凰智信在政策引導下停止新標的撮合交易業務。鳳凰智信出借端的主要產品爲“鳳儲計劃”,根據服務協議,該產品有一定的封閉期,封閉期到期後依據產品到期日先後順序,通過債轉的方式退出。

客觀來講,兩者皆非平臺自身運營原因,而且平臺方也在積極採取措施,維護出借人權益。“鳳儲計劃”雖出現了債轉不及時的情況,但仍在陸續回款。

根據國務院發佈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平臺不得設立資金池,不得發放貸款,不得非法集資,不得自融自保、代替客戶承諾保本保息。從法律的角度,鳳凰金融也是嚴格遵照法律法規,作爲信息中介從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相關業務。

作爲信息中介,平臺需要盡到風險告知義務。鳳凰智信對出借用戶的出借風險在出借前已經進行了充分地披露和告知,風險告知文件中明確寫有“出借用戶投資的債權,債權借款人有還款能力不足或者還款意願不足,導致項目逾期的風險,出借用戶的本金和收益有可能無法全部或者部分收回。用戶在點擊“我已閱讀風險提示且知道借款風險”的按鈕後,方能繼續進行出借操作。可以說在點擊後,用戶便應承擔風險提示內容中所提到的風險。

並且,平臺本身,沒有承擔剛性兌付或者兜底的義務,畢竟沒有金融投資不存在風險,從金融邏輯層面來看,剛性兌付違背金融規律。在極端的風險爆發情況下,平臺有義務協助出借人進行追討,但平臺並不能代替借款人兌付。

投資人不易,平臺也有平臺的難處,其實這一兩難矛盾的本質在於人們的投資誤區,在高收益的誘惑下,大多數人很難對風險有清晰的認知。

問題的關鍵:認識風險、擁抱風險

投資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理念。在投資中,有的人在股市中實現了財務自由,而有的人卻頻頻受傷,是其背後透露出來的價值理念和投資策略的差異。高收益往往伴隨着高風險,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往往收益又無法達到人們的預期。想要實現回報與風險的合理分配,既要達到資金不貶值,又要最大限度的控制風險,關鍵是要有一個正確的投資觀,這就讓風險評估成爲投資決策之前最重要的一環,也是一個基本底線。

以關於鳳凰智信的網絡謠言來說,平臺只是作爲一個信息中介而存在,投資人的投資決策還是需要依賴投資人自主的方法論,需要投資人對於自身風險和產品風險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並且對於平臺的風險提示進行準確評估,平衡收益和風險之後做最終的決策並承擔相應的結果。而不是在默認風險提示的情況下,把風險爆發後的責任歸屬到平臺身上,強行要求平臺剛兌。

投資不是兒戲,如果想要在投資中獲得財富,一定要先了解其中的風險並且具備足夠風險承擔能力。即便維權,也應理清維權對象才能取得成果,而不是在“謠言”的煽動下盲目維權,這樣不僅沒有任何作用,甚至可能會被追究法律責任。

聲明|登載文章內容僅供傳遞信息,不構成投資建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