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上有個熱門話題,討論的是字寫得好是種什麼樣的體驗,當然這裏說的字指的是書法字,而個人認爲字要寫得好,離不開好的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

硯臺作爲文房四寶之一,深受着書法和收藏愛好者的喜愛,在國內就有四大名硯之說,指的就是廣東端硯、甘肅洮硯、安徽歙硯和山西澄泥硯,而端硯作爲四大名硯之首,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自然也是書法愛好者研墨揮毫的首選硯臺了。

前些年通過古裝劇知道了端州,一直對這裏挺嚮往的,那天在高鐵上,當我發現從我要去的目的地恭城到端州只有一個小時多一點的車程時,我立馬找到列車員辦理了補票延長的手續,於是就來到了端州,現在的名字叫做肇慶的小城。

說起來這是我第一次在火車上辦理補票延長手續,補票的時候列車員小姐姐告訴我從恭城到端州二等座已經沒座位了,就買了價格幾乎貴一倍的一等座,但是當我到達恭城後從二等座車廂去一等座車廂時,卻發現各個車廂都有很多的空座位,也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套路呢。

肇慶的高鐵站叫肇慶東,下車走在站臺上,發現這裏的視角非常好,風景也非常漂亮。

肇慶東高鐵站距離肇慶主城挺遠,不過交通挺方便的,有好幾條線路的公交車開往肇慶城的各個地方,我坐的是前往七星巖的204路車,在路上經過一個叫黃崗的地方時,發現那裏路邊有不少賣硯臺的,於是第二天我就專門來到了這裏。

路邊的這個小村子名叫白石村,村子不大,但村裏的家家戶戶都是做硯臺賣硯臺的,剛走到村口就看到一位老師傅在那裏刻硯臺。

老人姓羅,他很熱情地把我迎到了他的家裏,向我介紹着他刻的那些硯臺,有眼的是麻子坑的、沒眼的是宋坑的,貴的便宜的都有......老師傅告訴我用端硯來研墨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而且字跡顏色經久不變。

老師傅向我推薦了一款黃色的硯臺,300塊錢,宋坑的,看起來還不錯。

沿着村中的小路往裏走,發現村民們都是在自家的門口或者小院子裏做着硯臺,男人們刻硯,女人們打磨,每家的堂屋裏都擺着售賣的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硯臺和硯石茶盤,路邊還堆放着不少制硯的石料,來到這裏就好像進入了一個硯臺的世界。

這位師傅姓陳,他正在刻着一個精美的大硯臺,陳師傅說這個硯臺是別人定做的,上面刻着五條龍,他已經做了四個多月了,還要兩三個月才能完工,他告訴我這個硯臺的價格是二十多萬。

還有這位羅師傅,他也正埋頭打磨着一塊硯臺,他說硯臺已經刻好了,還要反覆打磨幾道纔算完工,這塊硯臺的價格是6000塊錢。

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巷子裏,這位梁師傅正在雕刻着硯臺,就花了不到三百塊錢,在他那裏買了兩塊最普通的小硯臺回家,一塊送給了喜歡書法的朋友,自己留一塊做紀念,我是端州一日行,只持一硯歸,比那個“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硯歸”的包大人差的太遠了,哈哈。

相關文章